分享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阿嬷绣品/贺彦豪

 读在现场 2020-11-17

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有一条西街,每天行人熙来攘往,街上的店铺鳞次栉比,小百货连着小吃摊,有卖面线糊、卖润饼皮、卖扁食吃的;还有卖“保和堂”白塔疔膏治病的,还有老招牌理发店给人剃头的;但这里有一家专营绣品的小店,到底是什么美丽的绣品?每天却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眸光。

虽然小店不大,但如果你留心驻足观看,在不大的绣架前,还是能看到许多被保留下来的具有传统意义的闽南珠绣文化。那是一种不违和的视觉冲突,充分体现了闽南文化中传统和古典共存的特色。年逾半百的她专心地绣着一幅山水画。那活灵活现的龙凤花鸟、那端庄俊秀的观音绣品、那金光闪闪的金苍绣……在她的一双巧手下展现出一幅幅绮丽的闽南风情,这些美丽的绣作得到不少人喜爱。

刺绣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一,泉州绣品古称刺桐绣。而“金苍绣”即融合了宗教、戏剧、美术、古乐、书法,又构成了泉州独具特色的一种绣品文化。它是刺桐绣的一种特长技艺,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罗缎底子,上面用金线绣出各种美妙纹样,由于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民间叫金葱绣,泉州话“葱”、“苍”同音,雅化为“金苍绣”。“彩线手中舞,指尖密密缝。”一幅金苍绣品先要在稿纸上描图,然后沿画好的图中线条刺出细密小孔,再将缎布绷在木框上,用颜色粉浆搽过图纸固定,将图印在布上,再用包有金箔的绣线按图案花纹一上一下针绣,串的是耐心,这样经过多道工序才能绣好。传统浮雕是用棉花填充的,在描好图的绸缎上,用纱网将棉花固定后绣出字系列,神龙,神兽,人物等。浮雕要有立体感,塞满的棉花一定要紧。最为关键的就是在固定好的棉花上面绕上金线,不仅下针要准,而且还要够力。这些手法看起来简单,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是很难做到的。为了让神龙呈现出鳞状感,绣金线前还要在棉花上缠绕一层较粗的呢绒线,才能绣出龙鳞的凹凸感。“金苍绣”是一种富有闽南特色的绣品,一针一线尽显技艺之精湛;一图一世界在手下便绣得栩栩如生。

她阿嬷一生从事刺绣和缝制衣服,绣工很好,后来自己开绣铺,什么绣佛,凉伞,幢幡,龙蟒桌裙,阵头绣旗等,在她的一双巧手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给渔船桅杆上绣的“龙头旗”威武雄壮,在习习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声振八方,堪称一绝。于是,她阿嬷成为远近闻名的“金苍绣”绣品师傅。她自幼耳濡目染长辈制衣,绣花,五六岁时就跟着她阿嬷学习绣工,一开始只是做普通的针线绣花而已。她记得小时候学习绣活,一不小心把针扎进手指,很疼;鲜血霎时从指头流出来,洇红了绣品。她不敢哭,怕哭出声,她阿嬷不让学习绣活。于是,她忍着痛拿起针继续绣起来。从此以后,在长长的绣架前,她专心致志地做着自己的绣活,一手绕线、一手下针,一针、一针,一线、一线……一勾一穿,一个只有一毫米宽的珠子便被穿进画布里了;一丝一缕,绣进她对故乡风俗的挚爱;千针万线,绣出世间形态万千,也绣出她的精彩人生。

时光飞逝,她的一头青丝慢慢地绣出斑斑白发,几十年来,她经过大胆的创新,改革;“金苍绣”作为省级申遗项目,她不同于以往的刺绣,使用的是亮片与珠子两种材料,颜色有多种,根据画面需要搭配。光珠片绣用到的珍珠、玻璃、宝石珠、亮片,就有上百种之多,颜色、尺寸和质地各不相同。针线与布料的搭配,也有很多讲究。看似简单重复的绣花动作,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得遵循一定的绣法。而这些绣法,细数起来也有数十种。尤其是将珠片绣在布料上这个环节,没点美术功底和审美能力完全胜任不了。其绣品更显珠光宝气,晶莹华丽,层次清晰,经光线折射又有浮雕的效果,远远望去,这些绣作立体感很强,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由于“金苍绣”,是纯手工制作,一幅1.7米×0.6米大小的作品,需要花费15天才能完成。如今绣出的“喜”字系列,“寿”字系列;“神龙”型系列,桌裙,彩幛,观音,关公等人物系列;花,鸟,鱼等系列绣品,已成为现代生活理想时尚的礼品和装饰。

“丝丝诉情意,缕缕绘蓝图。”今年在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览会上,她热情地向参观的人介绍“金苍绣”绣品,得到传统工艺爱好者的青睐和客商的赞美。她的不少佛观音绣品、象征“吉祥富贵”的龙凤花鸟绣作,除了绣画作之外,还有寿字、红双喜、龙凤呈祥等多种样式,被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台湾地区等地的爱好者收藏。她的代表作《闽台缘》绣品已被泉州市闽台缘博物馆收藏为展品。

“疏影帘栊对绣屏,鸳鸯织就怕针停。长居深闺无个事,此中清味要君明。”如今从事这种“金苍绣”手艺活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让这位传统的绣娘感到苦恼,就连自己家族的年轻人从事这项技艺的也愈来愈少,她不免叹息,心生感慨。回想起她阿嬷、太阿嬷一直都是以绣为生,当然,“金苍绣”不比刺绣,费时间又需要很扎实的基础,她怕以后没人学,“金苍绣”也就消失了。如今,幸好还有一个孙女也开始跟着她学习绣活;是呵,这种老祖宗留下的手艺活,要让它在年轻人的手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 者 简 介

贺彦豪,男,1952年9月,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助理政工师。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已在《福建文学》《散文百家》、《厦门文学》、《泉州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新民晚报》、《泉州晚报》、菲律宾《世界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国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各种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并已出版《净界》、《美丽的误会》、《相约海西》、《天涯三人行》、《暮年看人生》、《悬壶万安》、《人间悲喜》、《我们的时代我的诗》诗集等八部个人文集。其作品入选《泉州散文新作选》、《神奇的土地》、《福建知青生活散文集》等书。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泉州市鲤城区网络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