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补记…之第34条 《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黄连黄芩汤方 :葛根 半斤 甘草 二两(炙) 黄芩 三两 黄连 三两 【刘渡舟:这一条论述里既有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可称为里热夹表邪而下利,或者叫协热利。 表邪束肺,里热迫肺,肺气不利,故喘。里热逼迫津液外越,故汗出。 表里皆热,故发热一证,自是意在言外,不用多说了。 既然是热利,那么大便粘秽、暴注下迫、下利肛热等证则在所难免。 治疗应采用表里两解的方法以解表清里,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表里合病的治疗原则是要先表后里的,这里面有没有治表证的药呢?葛根的作用既然是把津液往上送的,人体运行的规律,主上亦主表,主下亦主里,所以葛根重用也能解表。葛根性平微凉,尤其适用于热证的解表)】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病太阳病,病有汗出而喘者,桂枝汤证是也,为自汗出而喘也,即邪气外甚所致;无汗而喘者,麻黄汤证是也 (刘希彥:一般来讲,外感病无汗才喘,因为气血上涌不能出表,汗出了就不喘了); 喘而汗出者,为因喘而汗出也,即里热气逆所致,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里热 (这里汗出了还喘,说明是肺里面有热,人体要用喘的方式将热排出去。肺有热也会移于大肠,所以同时有腹泻)。】 【汪注:太阳病是用麻黄、桂枝等热药以散寒发汗,从而达到祛邪的原理,在这个条文中与葛根芩连都是清热形成了矛盾。 太阳病本来应该表汗以解邪气,可是,病邪是在阳明,就不能再用表汗法了。 脉促、喘、汗,都是阳气充足的表现。这一条的阳气充足,主要是胃阳之气。说明胃气已经违背了胃主降的基本功能,顽强地向上逆行。 葛根重用四倍量,实属罕见,目的在清热、补胃津、且提住胃阳,同时协同炙甘草,与芩、连形成双向调节,使芩、连只发挥清热的作用,不至于伤胃阳,达到清热而不伤胃阳的目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喘而汗出者”,这个表里俱热呀,这个热呀,凡是热都往上,热涌于上,所以他人要喘。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有治下利,大量用也解表、解肌 。 葛根和芩连为伍,黄芩黄连是苦味的收敛药,一方面去热,一方面治利。 (刘希彥:这两样药性味相近似,只有味,苦味;没有气,不能行散。从层面上来讲,这两种药是降里和半表半里的热的。黄连的苦味尤重,几倍于黄芩,所以黄连的作用更偏里,而黄芩的作用更偏半表半里。) 治下利用苦寒药只要是热利就行,像白头翁汤啊,这都是用苦寒。可是苦寒药不全治下利,栀子就不行,所以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这类的它都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它能够治下利。那么栀子,大黄更不行了。方中这甘草常说它是调百味,其实它也起作用治急迫。】 【清·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若表未解,而脉缓无力,即有下利而喘之里证,法当从桂枝人参汤以治利,或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以治喘矣。今下利不止,脉促有力,汗出而喘,表虽未解,而不恶寒,是热已陷阳明,即有桂枝之表,亦当从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也】 【倪海厦注:虚寒者为下利不热,色黄淡,实热者下利热灼,色黄赤而臭热,肛门没有灼热的感觉,就是不热,实热的大便很臭,而且肛门有灼热的感觉。 黄芩、黄连是非常寒凉的药,所以它能去热,热就是炎,所以也是消炎的药,黄芩黄连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敷,如果皮肤破,可用黄芩黄连。如果化脓,可以加去湿的药,黄芩杀菌的力量很强,阿米巴痢疾的时候,大肠的壁都破洞了,下利都是血,下利久了人会脱水,所以用葛根升水,用炙甘草,把肠子的津液补足,用黄芩、黄连解毒,黄芩、黄连等量,小儿之痢疾炽热难用下剂之证多效】 【刘希彥:讨论一个医案,就是30年贫血那个。贫血了30年,吃了无数补血的药,没有好。结果吃苓桂术甘汤很有效果。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苓桂术甘汤里的茯苓,桂枝、白术都是发散清解药,并没有滋补药。 之所以能治血虚,就是我之前课里说的那个道理,靠补血药去补血就是缘木求鱼。只有人体的循环恢复了,人体自己补血才能补血。苓桂术甘汤里的药是整个生化中焦津液,去中焦湿气的,人体运行恢复了,自然血就生了。这才是真正传统中医的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