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三) 时间与空间【谭汝为】

 小楼听雨诗刊 2020-11-18

(读诗心解之三)

时间与空间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1.时空设计

时间与空间,是世界万物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环境。文学创作当然也离不开对时间与空间的描绘。但是,诗歌创作的艺术构思却可以横跨四海,直通古今,不受时空的限制。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俏然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在诗歌作品中表现时间与空间因素时,应特别注意对时空因素的艺术设计。

1.1就同一时间写空间的殊异

请看唐人两首七绝——

高适《除夜作》:

孤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诗都写佳节思亲,都由自己思念故乡亲友,转写远方亲友对自己的思念。于同一时间写两地相思,使思忆之情更为深婉动人。

1.2 就同一空间写时间的殊异

请看唐人两首七绝——

贺知章《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刘禹锡《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贺知章面对镜湖,由“近来”追溯“旧时”;刘禹锡站在“板桥”畔,由“今朝”怀想“二十年前”之情事;均就同一地点写时间之殊异。古代怀古诗往往采用这种方法,即诗人或凭吊墓冢,或访谒祠庙,或登山临水时,往往由所在空间的自然景色与时间的历史沧桑巨变相融合、相对照。譬如韦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陆游《楚城》: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韦庄诗写长堤杨柳每到春天依旧吐绿,但数百年前的六朝旧事宛如梦境,已杳无踪影了。陆游诗写屈原祠旁大江涛声依旧,但从屈原辞世至诗人写诗之时已经过去了一千五百年了,人世沧桑难以言述。这两首怀古诗都是把镜头固定在一个空间,而所抒发的是对历史的感喟。


1.3时空的压缩组合
先读两首唐人绝句——
李商隐《北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邻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刘禹锡《荆州道怀古》: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纵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诗人故意把前后两个历史画面的时间距离压缩掉,使二者同时出现在意象组合之中。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小怜而导致亡国是史实,但淑妃进御之夕与北周军队攻破晋阳(今山西太原),并非同时之事。北朝庾信启动国家之思与中唐刘禹锡凭吊江陵,二者相隔二百余年,但诗人却把这两幅画面并列组装在一起。再请看:
清人徐兰《出关》: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诗人离开中原故乡,摇辔远征。当他出了山海关时,面对风雪扑面的关外风光,想到在中原故居此刻正是桃红柳绿的旖旎春色,不禁回顾南方,依恋不舍。诗人把“桃花妖娆”的中原春景与“冰峰雪飘”的北国风光浓缩牵拽至自己的身边:“马后桃花”“马前雪”。数千里的空间距离压缩在极短的视野之内。

1.4 时空交感
所谓时空交感是指在一首诗中,时间与空间意象交揉错综或相互分设对映。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万里有家留百越,十年无路到三秦。(韦庄《投寄旧知》)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现在身。(陈与义《次韵尹潜感怀》)
——或时空错综或时空分设,“时空交感”对于加深诗作的思想深度,拓展诗的意境,增强诗的容量都是很有助益的。


2.时空对比
对比是文艺创作常用手法,也属于修辞方式。其修辞功能是使经过艺术概括的客观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更为集中、鲜明。一般把对比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两类。划分的标准主要看互为对比的两方是否为同一事物。但任何一个构成对比的实例,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时间或空间的制约。是否可以这样说:对比就是利用对立统一的法则,或从时间上,或从空间上对事物进行对照和比较,从而展现出比较广阔或寓意深刻的生活画面。我们把诗词作品的对比分为“时间对比”与“空间对比”两类。

所谓空间对比,就是把处在不同空间的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同一个时间的天平上加以对照、比较。如晚唐诗人曹邺的《捕鱼谣》: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夫妻不成双。

——全诗形成排比句式,每两句为一组,前后句既为因果关系,又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以犀利的目光与洞察力把农田荒芜、贤愚不辩、夫妻离散等社会现实归咎于最高统治者的倒行逆施。妙用空间对比,把讽刺与抨击的矛头直指“天子”。

此类揭露社会弊病的诗句,往往采用这种两体空间对比的艺术手法,如:
世胃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奉先咏怀》)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出塞曲》)
——或写阶级对立,贫富悬殊;或写政治黑暗,是非颠倒;但都将处在同一时间内的两种事物集中在一起,进行对比,当然这两种事物的空间距离可大可小,大到视通万里:“君居北海我南海”(黄庭坚《寄黄几复》);小到摩肩接踵:“相隔一层纸”(刘半农诗句)。

一体两面对比就是时间对比,它把处于不同时间范畴内的同一个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例如刘禹锡《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诗皆为时间对比,写物是人非,今与昔异。刘禹锡诗写“二十年前”在此处与美人分别,崔护诗写“去年今日”在此处与美人邂逅,但今朝此刻都是风景如旧而美人杳然。


通过同一空间内不同时间的对比,写出诗人怆然喟叹之情。再如令狐楚《少年行》:
少小边城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
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项安世《槠州路口小雨》:
三十年前过此时,一双青鬓绾青丝。
如今旧雨犹相记,只傍星星白处吹。
——都是典型的时间对比的佳作,很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还有另一种时间对比是写今与昔同的。按一般情况,“今与昔同”似乎失去了对比的意义,但运用得妙,同样能产生好的艺术效果。请看中唐诗人李益的《上汝州城楼》: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诗人“今日”面对山川垂泪伤心,并不仅为悲秋所致,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诗中没有直接表现。但诗的前两句却隐含着这样的内容:当时正是中唐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之时,战乱频仍,致使地处中原的汝州仍如“三十年前”安史乱中一样,黄昏时鼓角相闻,一派悲飒,俨如边州。由此可推知,诗人三十年间两次登楼,汝州仍被战云笼罩;诗人“凭轩涕泗流”乃是国势衰微,战祸连绵之使然。

诗人在暮年抒写人生的遭际与感慨时,往往运用时间对比进行今昔对照。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楼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选取少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安排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地点,以“听雨”为线索概括一生三个人生时期的生活发生巨变,但作品只平列了三个生活片段——少年倜傥风流,中年漂泊无依,老年凄凉苦楚,通过“听雨”的对比以暗示读者。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从事汉语修辞学、诗歌美学及天津城市文化研究,兼任教育部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
编辑/章雪芳  核/武 阳  校对/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212):2020年第四十六期

每周试玉(206)|嘉宾【刘鲁宁 晋风 廖国华】

【小楼听雨诗刊】2020年(7-9)月目录

首届【人间要好诗】诗词有奖活动完美结束(朗诵视频纪念版)

“人间要好诗”第二届诗词大赛结果公示

《小楼听雨诗刊》2020庚子新春大拜年

今日关注|第三届【人间要好诗】大赛获奖作品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一) 比兴与象征【谭汝为】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二) 意境与意象【谭汝为】

书 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