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魂:红旗渠精神传承人王生有【方建增】

 太行文学l苑 2020-11-18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屋山、女娲山,集雄、险、峻、奇、秀于一身。它绵延800里,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可看的地方很多,但要说它的精神气势,非林虑山红旗渠青年洞莫属。
 
青年洞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北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总干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红旗渠最艰巨的工程。为了完成这项工程,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300名优秀青年组成了青年突击队,于1960年3月开始施工,苦战十七个月,1961年7月完成了“愚公移山”的现代奇迹,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的壮美诗篇。
 
顺着青石台阶一步步爬上去,站在红旗渠岸上向下俯瞰,浩淼的漳河水在万丈深渊中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向东缓缓流动。抬头向上仰望,哪鹰嘴巖壁立千仞,鬼斧神工般地悬在半空中。在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太行绝壁上,红旗渠就像一条碧绿的玉带缠绕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滔滔渠水穿山而过,她撼天动地,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我,真正读懂了为什么红旗渠是“人工天河”。

一渠绕太行,精神动天下。红旗渠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林州人。盘龙山的王自有、王生有兄弟两人就是最好的见证。
 
与青年洞一山之隔的盘龙山,海拔1300多米,抗战时期是八路军129师秘密粮仓,后方医院所在地,有着红色基因。生在大山,长在大山里的兄弟两人,把红旗渠当成了生命渠,把红旗渠精神融入了血液里,烙在了骨子里。
 
王自有在村当了50多年的村干部,带领村民修路、种植经济林、药材,一心想改变山村贫穷面貌。2013年6月,在硬化东脑自然村道路时,突发心肌梗死,壮志未报,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弟弟王生有,1958年生,年轻时参军入伍,复员后落户到姚村井湾村,他多年经营货运业务,生意红红火火,一双儿女都已成家,本来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年近花甲的他,几年前因车祸不幸失去了右臂,右腿也严重残疾行走不便,但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下,顶着各种压力,毅然回乡,挑起了村党支部的重担,继承哥哥的事业,走向脱贫攻坚之路。

太行作者陈志亮和老支书(左)在一起
在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先后筹款 300多万元,打通了盘龙山至阳耳庄5公里的主干道,其中有3公里在悬崖峭壁上;拆除废弃猪圈20余个,建设了2000余平方米的观光水系,绿化5000余平方米,建成2000平方米停车场2个,观光平台10多个,水冲式厕所1座,300立方米蓄水池5个,登山台阶3000多米,观光步道5000多米,路灯20余盏。积极争取国家危房改造资金,村里20户人家每户领到了5000至10000元不等的补贴资金。申报了传统古村落保护,进行了民房外立面改造。
 
如今盘龙山路宽了,街道整洁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建起了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红火起来了,游客、参观学习的人多起来了,盘龙山又热闹起来了;建立起了农业合作社,农民的山楂,花椒,小米及农副产品,不出村就能卖个好价钱,农民富了,日子红红火火。
 
独臂村支书王生有就像高山上一面旗帜,飘扬在太行山上。9月2日,他又被推举为林州市民协任村工作委员会会长。

这,就是山里的硬汉,这就是林州人的犟脾气,正是这种犟脾气,才使林州人有了精气神,才使这太行山有了精神,有了气魄,这就是太行魂。
2020.10
【作者简介】:方建增,昔日煤小伙,现在泥瓦匠。热爱生活,爱好文学。花甲之年学习写作,水平有限,请多提宝贵意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