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相如上头条

 东方风来1 2020-11-18

​关于“相马相如”,很难用人品好坏单方面来评价。

这里给相马相如下个结论:

司马相如,其实就是男版景甜,仔细对比甜甜姐和司马相如,他们身上的特点都极为相似:

1、他们都有很强的政治背景,深受官场的喜欢。

2、他们都被大佬追捧,却没有什么粉丝。

3、他们长相都优质, 却没有实力干成一件事。

————————————

司马相如的事件被记录在《史记》里,而司马迁与司马相如又同朝为官。要研究司马相如,先得看看司马迁是怎么塑造人的。

在《史记》一书里,司马迁捧红了很多人…………

比如霸气侧漏的项羽,郁郁不得志的孔子,阴险狡诈的赵高,这些人在司马迁笔下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以至于后世留下了类似霸王别姬、指鹿为马、当仁不让等等成语。在影视剧中更是没话说,《史记》里的众多人物都红遍了大江南北。

但是,司马相如却是个例外,司马迁极力吹捧他,推崇他,可就是捧不红。

首先,司马相如长得够帅!

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写司马相如的:

【原文】“相如雍容闲雅,甚都。”

“都”就是美丽的意思。

其次,司马相如后台非常硬。

司马相如的后台有多硬?

他老婆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

他老丈人是汉朝第一首富卓王孙;

他的粉丝是汉朝一把手汉武帝;

他的好友是汉朝最会写文章的史官司马迁。

世界上最有钱的、最有权的、最有才的、最能写的人都跟他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可以来看看,司马迁是如何追棒司马相如的。

在《史记》一书中,总共有130篇传纪,每篇传纪平均5000字左右,篇幅多的传到8000字就算封顶了,然而司马相如却是个例外,《史记》足足给他用了3万字的篇幅,而且还分成上篇和下篇,除了吃饭、睡觉、拉屎这些无聊的细节,其它细节基本上应有尽有。

有必要吗?

司马相如只不过是个部长级的官员,比他牛逼的人千千万万,司马迁为毛在《史记》里给他搞那么大的动静?

好吧,不管怎么说,又臭又长的《史记 · 司马相如列传》总算是写成了,然而《史记》流传到今天,司马相如一直都是不温不火。

在《史记》里,有些人想红,却一直红不起来;有些人不想红,却红得发紫!

比如说荆轲。说起来这位仁兄真是没什么本事,武功又差,运气也差。当年读《史记》,看到荆轲同学在大殿之上追着秦王跑来跑去,他不着急,我都替他着急。再看他的刺杀手法,我仿佛看到了今天的“国足”,真是臭到极致,几次三番就是射不中。

然而,他红了!毫无争议地红了!

还有一个红人:黄帝!说实话,世界上有没有黄帝这个人都还很难说。在《史记》一书里,司马迁对黄帝的介绍也仅仅只有700多字。然而,他红了。

司马迁写《史记·五帝本纪》的时候,参考的历史资料是什么?

我不知道,我猜测可能是民间传说。

后世的史学家很多都认为传说的可信度不高,比如柏杨先生就觉得五帝时代的可信度不高,顾颉刚先生在他的《中国史学入门》中也说:

“三皇五帝是许多民族在远古时期的不同的神;后人把这些神联系起来,成为许多民族共同的神。”

说白了,黄帝很可能是后人造出来的神,而不是人。

然而,就是这么个不清不楚的黄帝,就是这么个似人似神的黄帝,在后世却红得一塌糊涂!

但凡提到咱们的老祖先,都喜欢说一句“炎黄子孙”之类的话,以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仿佛不和黄帝沾点边,就觉得自己没逼格。

后世都在“帮司马相如上头条”

明清时期很多文人都在帮司马相如上头条。比如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琴曲《凤求凰》,就是后人故意给司马相如增加的光环。

不信你到百度搜索“凤求凰”三个字,立马会出现以下说明:

《凤求凰》,汉代古琴曲,作者:司马相如。

简直是胡说八道!

司马相如根本没写过《凤求凰》,也不会弹奏《凤求凰》。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司马相如喜欢弹琴没错,也确实靠弹琴追到了卓文君,但他真的没弹过《凤求凰》。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他弹奏《凤求凰》的事件。

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史料证明,《凤求凰》琴谱出自于明朝(汪芝《西麓堂琴统》),而并非汉朝时候的司马相如所作。

后世文人为了捧红司马相如,竟然把《凤求凰》安到了他的头上,悲夫!

好吧,就算是牵强附会,把《凤求凰》搞成是司马相如的作品,他也没有因此而大红大紫。

————————————

那么问题来了,有些人为什么背景如此硬,还是捧不红?

此问题我思索良久,其实答案很简单,就三个字:

吃软饭。

有些人之所以红不了,不是因为没机遇,而是因为没实力,只能靠“吃软饭”上位。当然我针对的只是司马相如,至于当下社会很多人是不是这样就不得而知了。

司马相如早年靠坑蒙拐骗把中国首富的女儿搞到手,吃喝拉撒全是老丈人供着。

至于文学方面,后世称司马相如是汉朝时期的文学大师,我觉得这一说法侮辱了“大师”的名号。翻开司马相如写的文章读一读便知,他写的大多是“马屁文”。

想当年,汉武帝拿到一篇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觉得文采很好就召见了他。司马相如面圣之后就立即拍马屁:我可以写一篇比这个更好的。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上林赋》,这篇《上林赋》活脱脱的就是一篇马屁文。汉武帝很高兴,给了他封了个部长的职位(当时叫“郎官”)。

汉武帝虽是司马相如的粉丝,但他并不傻,他知道司马相如也就会写写文章而已,对政治根本一窍不通,所以给的官也就是个虚职,并没有什么卵用(然并卵)。

后来,司马相如在朝庭闲得慌,还找了个小三。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了17年,然后辞职回家了。当然,这17年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半点贡献。

不是他不想做,而是他不会做。对于吃软饭的人,别要求太高。

如今再提起司马相如,大抵只能让人想到一件事:噢,就是那个出轨的臭男人嘛,呵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