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情怀

 淮阴语文 2020-11-18

端午情怀

/沈方

关于端午,我认为在南方遥远的水边才能保留的更好。因为有关端午的习俗大多都与水有关。比如在湖南或者湖北就应该保存的更好,因为湖北是屈原的老家,而湖南则是屈原流放及怀沙自沉的地方。而整个端午其实就是以屈老夫子为中心议题的,即使是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或者名人效应,这两个地方都应该把端午文化发扬的更好。

还有某些传统习俗保留的较好的地方,也多不应与经济发达之地相关,不应是繁华富庶,相反应该是相对闭塞、蛮荒或者落后。而湖南与湖北大约都应该是两个内陆省份吧,相信在内陆之内陆地区或许应该保留更多传统的因子吧。在湖南的湘西贵州交界之处可能就属于这样的地区吧。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虽然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有翠翠和大佬与傩送的凄美爱情,有翠绿的竹篁,美丽的白塔,通人性的小狗,他试图通过笔下湘西世界的构筑来关注民族品德的再造与重建。但事实上沈从文先生所处的真实的湘西世界却是蛮荒残酷以及嗜血成性。也正因为在这里目睹了太多的杀与被杀,才促成了沈从文先生从湘西世界的出走,走进了令他惶然无措的京都,从此被抛进了社会滚滚的洪流和漩涡。

但是我关于端午的知识以及美好的向往却全都来自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来自翠翠与傩送所生活的水边,或许就是那个虚化了的湖南凤凰——沈从文的故乡,也是孕育了他灵魂的地方。就是在那个边城,我知道了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捉鸭子,蘸雄黄,画王字等等很多习俗。甚至于那一切让人感觉如此美好,就在那个叫茶峒的地方,在那个三省交界多民族杂居的蛮荒之地,却给我们演绎了一曲乡村牧歌的情调。

《边城》里关于端午习俗的描绘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一篇叫做《端午日》的课文,而我上中学时是没有这篇课文的,直到大学时接触了沈从文先生作品,才了解了端午的习俗。在我的记忆里,故乡是不过端午的,也有五月端午的说法,像节日,更像农时节令,是农人用来安排农事的。再加之故乡的端午节适逢农忙时节,农务的劳碌也就更使得人们顾不上这个可有可无的节日,况且集市较远交通不便,上街一次很费时日,耽误农时。如有人上街,顺便捎上二斤猪肉,也就把端午节应付完事了。但这样却和端午的本义相去甚远了。还有我的家乡没有水及河流,所有与水有关的活动都无法展开,像划龙舟,放鸭子,及至包粽子的苇叶也出产在水边,而在我的家乡却不具备。这些都决定了端午在我的家乡是没有市场的。真正见过粽子那已经是中学毕业,我到县城里参加考试时的事情了,而真正吃粽子则是在大学食堂里的事。

而今工作在苏北小城,虽也地处北方,但却多少有了端午的气息,可能是因为近水的缘故。逢端午日,人家必会包粽子,即便偷懒超市里也有的卖。在这里,端午亦称娃娃节,倒觉颇多形象呢,因为端午的活动倒多与孩子有关,除了吃粽子,还要煮鸡蛋,吃大蒜,插艾蒿,给孩子的手腕脚腕系上五彩的丝线,名曰“扣绒”。用艾叶,杂树叶煮水给小孩子洗澡,大约是避邪,洗去污秽之意,祈愿宝宝健康成长。这里的端午节,孩子才是节日的主角!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传统的一种扬弃!

打小不过端午的我,在这里倒随着习俗过起了端午。只要别人家给小孩子的,我也都会试着去做。让女儿也去享受一下作为节日主角的感觉,重新拾回传统的根。让女儿的记忆里不再像他的爸爸那样是一片空白。只有被爱包围的人,才能很好的去爱这个世界,爱生活,爱身边的人!有爱,才不会孤单,有爱,才能走的更远!就让我们在这个节日里,再去觅得一种久远的情怀,或许关于古人,或许不是。

                                      

沈方,教书匠一枚,现供职于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年近不惑,惑却多矣。从皖北农村来到苏北小城,不是为了诗和远方,只是为了生活。业余热爱文字,也仅仅是自娱自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