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动物进入发情期或者求偶状态时,身体的某些部位会变得鲜艳夺目,比如鸟类和热带鱼。灵长类动物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处在发情期的雌性狒狒、黑猩猩,它们的屁股都会肿胀并呈现出醒目的红色。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这种通过“变色”求偶的行为,与动物的视觉演化密切相关。 日本猕猴 生物的视网膜上分布着大量的视锥细胞,正是它帮助生物识别颜色、感知强光,以便观察到不同的色彩。简单说,视锥细胞种类和数量越多,生物所能看到的颜色就越丰富。拿人类来举例,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得益于感知红光、绿光和蓝光的三种视锥细胞,因此人类也被称为“三色视者”。 不同的物种中昆虫的视锥细胞最多,它们所能看到的世界比我们更加缤纷多彩;大多数鸟类都有四色视觉,除了人类能够感知的红光、绿光、蓝光,它们还能够感知紫外线,所以人类看鸟和鸟类看鸟完全是不同的效果,它们眼中的彼此绚丽多彩。 灵长类动物比鸟类稍显复杂,要分为原猴和猿猴来看,其中猿猴又分为旧大陆猴和新大陆猴。原猴被认为是最为原始的灵长类动物,包括树鼩、狐猴、瘦猴和眼镜猴,它们保留了祖先夜行的特点,在漆黑的夜晚,视觉的作用远不及听觉和嗅觉,因此经过长期的演化,它们在拥有了强大听觉和嗅觉的同时,失去了感知色彩的能力。 眼镜猴 研究也表明,原猴类通常只有两种视锥细胞,而且没有立体视觉,也是因此它们在发情期不会用“变色”吸引异性,而是通过散发独特的气味,比如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环尾狐猴在发情时,身体上多个位置的腺体都能发出特殊的味道,并用硕大的尾巴摩擦腺体帮助气味散发,从而获得异性的青睐。 环尾狐猴 新大陆猴是指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森林中的猴类,比如绢毛猴和卷尾猴,它们普遍嗅觉发达,同时也拥有了立体视觉,但是否为三色视觉“因猴而异”,比如吼猴有三种视锥细胞,与人类一样为“三色视者”,夜猴却像原猴一样只有两种视锥细胞,是红绿色盲。新大陆猴不同于原猴,它们的求偶行为往往不依靠嗅觉,而是利用一些特别的行为,例如吼猴会通过吐舌头表达爱意,而卷尾猴更为特殊,它们会向心意的对象扔石头,以此传达爱的信号。 卷尾猴 我们常说的“红屁股的猴子”大多属于旧大陆猴,包括疣猴、猕猴、狒狒、山魈,以及红毛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这些物种都拥有了三色视觉,然而嗅觉却不那么灵敏了。换句话说,靠屁股“变色”求偶的物种,由于更善于利用视觉,鲜艳的颜色才能够成为吸引,与此同时它们的嗅觉退化了。 山魈 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发现,在灵长类动物中,旧大陆猴的这个变化发生在大约2300万年前,那时灵长类动物体内一种与嗅觉有关的酶蛋白开始发生变异,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作用,也就是从那时起,视觉在选择配偶中的作用变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旧大陆猴雌性在发情期或求偶时屁股会变得鲜红,而原猴和新大陆猴中并没有发现这种变化,所以它们多依赖嗅觉或者行为寻找配偶。 是否依靠视觉进行求偶,事实上正是演化过程中“用进废退”原则的体现,与物种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原猴长期在夜晚活动,无需辨别颜色的技能,敏锐的听觉和嗅觉才是生存所必须,也就决定了它们生息繁衍时所调动的感官——嗅觉。而旧大陆猴则相反,昼行的生存方式中,立体视觉和辨别颜色的能力愈发重要,当嗅觉对于成功繁衍没有决定作用时,它便开始退化,求偶的方式也就从闻气味变作看颜色了。因此,下次去动物园看猴子的时候(顺便一提,动物园最常见的猴子为猕猴),它们那变红的屁股绝对不是为了让人观赏,而是它的同类懂得欣赏那一团红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