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一直起不来早床,直到我看到这本书。 我起不来床的原因,不外乎是:
那个时候,我觉得这些问题,我是真的很难克服。 直到我偶然看到中岛孝志先生写的这本《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里面有3个观点,彻底改变了我这个起床困难户在心理层面的障碍,从而也改变了我的行动。
什么叫“3-8式”活法。 很简单,每天4点起床,将1天分成3段。
这个观点其实非常适合自由工作者,如果你能按照这个来划分你一天的工作安排,你会发现自己的时间管理得游刃有余,我们大脑会很喜欢这种有规律性的东西。 就我而言,我不是自由工作者,但是对我仍然很有启发:
我如果4点钟早起,离7点钟上班,我还有3个小时,相当于6个30分钟番茄钟,也就是说我可以完成6个青蛙,上班地铁上还可以再完成1只青蛙。即,在上班前我已经完成了7只青蛙。 多有成就感啊,这个满足感会让我们一天都精神抖擞。 最近书看得越多,就越发现,这辈子想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早起那几个小时。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我们想活出比别人不一样的人生,就要每天比别人多活出几个小时。 早起达人
书中提到,芝加哥大学生理学教室的两位研究人员克雷特曼与德门特推出了一个有关睡眠的理论,他们发现,我们的睡眠是由2部分组成并来回交替,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和Non-REM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 非快速眼动睡眠是大脑进行休息的时间,也就是深度睡眠。而快速眼动睡眠,就是人虽然睡着,但是眼球一直在来回运动,脑子是醒着的,也许还在做梦。 那这个有什么用呢? 原来,通过研究发现,健康成年人大多是1.5小时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非快速眼动睡眠不断切换。 并且在最开始入睡的前3个小时,会进行高质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熟睡),之后就是浅层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组合来回切换,身体会在这些时间点叫醒我们。 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改变了我对于睡眠的认知。我对早起的实践从这里开始发生彻底的改变。 看完这个理论后,当天晚上我就进行了实验。
知道这个规律后,我对睡觉的认知突然就敏锐起来了。我其实以前半夜不是没有微醒过,只不过我不知道这些代表着什么,我只是转个身,继续睡。 而现在,我明白了,这是身体唤醒我的时间,我在这些时间点醒来,我不会觉得累。 决定人睡眠质量的,不是量,而是质,只要你觉得舒服,那就是好的。很多人觉得自己哪天早起没有睡够8个小时,那肯定一天精神不好,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而我们只要在快速眼动睡眠后醒来,并起床,那么我们的身体就是舒服的,如果你觉得还没有休息够,不要勉强自己,再睡一个轮回,也就是再睡1.5小时。 这个观点对我有什么用呢?
后来我有一次有个资料要熬夜处理,于是我第一个深度睡眠组合,也就是3个小时的睡眠后,2点多一点醒来,起来完成这个工作,发现自己大脑也很清醒,随后整个一天也不累。 从这以后,我发现早起对我来说难度至少减少了80%。 我早起的越多,内在满足感越强,这也促使我后来4点起床越来越顺利,比如这篇文章,就是4:15起来写的。 当然我偶尔也想和暖暖的被窝谈个恋爱,但是,时间管理达人彭小六说过:一个好的习惯,我们能做好60%就是好的,如果能完成80%,已经是极好了。 不用强迫自己非要天天做到。 这个认知可以减少我们偶尔没有早起的自责。
我以前早起是离不开闹钟的。 开玩笑,你让我5点起床,还不用闹钟,那我能起来个鬼。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我是起不来的。 但这本书告诉我们,闹钟是反人性的。 闹钟不会照顾我们的睡眠周期,时间一到,就会把手伸进我们的脑子,它不会管我们是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还是快速眼动睡眠期。这对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无异于一场大地震。 当我完全掌握了上述睡眠脑科学理论后,我就再也没有用过闹钟,我们的身体会自动在那些节点唤醒我们,而我们只需要注意到这些节点,然后翻身起床,即可。 我养成这个习惯,不到1个月。
好了,就是以上的这3个认知,彻底养成了我早起的习惯。 这也印证了那句话:思维改变行为,或者说认知改变行为。 当我们的思维或者认知发生了改变,那么我们的行为才会发生真正的质的变化。以前我强迫自己那么多次早起,一直造成了我严重的心理压力,我以为我起不来是因为我意志力不够,我以为最终在闹钟的召唤下早起后的我一天都很累是因为我精力不足,看了这本书才发现,是我的思想没有发生转变。 看完这本书后我多次发现,在很多大V,比如周岭,彭小六的书里,也都有这本书的推荐,也同样是这本书帮助他们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希望这本书也能帮到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