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承忠委、马继松、彭绍荣 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戴糁,被列为上品,谓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癩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后世通过临证,发觉其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药性温和,可主治各科虚劳之疾,为补药之长,故改名之。 王好古《汤液本草》言:“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咯血,柔脾胃,是谓中州药也。……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然这些不同功效的发挥,取决于不同的配伍所致。笔者根据数十年来学习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临床,现将运用黄芪之心得,归纳为十配,供同道参酌,希冀能对急性病、疑难证的治疗,有所裨益。 配桃红益气活血起偏瘫 《丹溪心法》日:“气血冲和,则百病不生,一有怫郁,则诸病生焉。”故王清任极喜将走而不守,峻补元气的黄芪与活血化瘀药桃仁、细花相配,以治气虚瘀阻导致的半身不遂和瘫痿。 他强调“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这种补气活血,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之治法予后世极大启迪。笔者不仅遵其旨,将三药合用起偏瘫,治痿痹,且引伸治气虚血瘀引起多种心血管疾患,妇产科的月经过多、崩漏、闭经、或不可避免之流产及各种良、恶性肿瘤之明显气虚患者。 周某,男,59岁。1976年10月16日初诊。患者血压素高,1个月前因中风后遗半身不遂。西医诊为脑血栓。但叠治效不显,故尔求治于余。 诊见面色萎黄,气短神恍,舌謇难言,口角流涎,右侧肢体不用,舌黯边多瘀点,苔厚,脉弦细。证系气虚血滞,瘀阻脉络所致之偏瘫。 药用:生黄芪50克,桃仁、丹参、川牛膝各15克,红花、地龙、当归尾、赤白芍、路路通、刺蒺藜、土鳖虫各10克,川蜈蚣三条(研吞)。 药服7剂,神志略清,舌謇、口角流涎好转,右下肢稍有知觉。续服7剂,下肢已能活动,但不可随意自主。原方损益,又连服半月,已能扶杖跛行。 以十剂药量成蜜丸,服后腿行颇稳,上肢亦可随意运动。又服一剂,渐趋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