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脑瘫(五硬之证)的中医论治

 共同成长888 2020-11-20

     在不同的脑瘫类型中痉挛型脑瘫最为常见,约占50%-70%,其所症状表现与中医文献所记载的“五硬”极其相似,中医学对“脑瘫(五硬之证)”有其特殊的认识和独到的治疗经验。

一、中医文献对“五硬”的记载

     “五硬”的名称,首见于明代《婴童百问·卷三》:“五硬则仰头取气,难于动摇,气壅疼痛,连胸膈间,手脚心如冰冷而硬.....”。

“五硬”之证是指小儿 “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肌肉硬”而言,其临床特征恰与“五软”相反。清代《幼幼集成·卷四·五软五鞕证治》首次以“五软五鞕”列为一段论述:“小儿生后,有五软五鞕之证,乃胎元怯弱,禀受先天阳气不足,不耐寒暑,少为六淫所犯,便尔五软见焉。五软者,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是为五软。……五鞕者,手鞕,脚鞕、腰鞕、肉鞕、颈鞕也”。其描述与痉挛型脑瘫的特征极其相似(“鞕”字为“硬”之通假字)。

二、脑瘫(五硬之证)的中医论治

1.驱风通络 

    明代《婴童百问·卷之三·五硬》在论述了“五软”同时,其后跟随“五硬”的描述,主张以“小续命汤加减治之尤良”。小续命汤始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原方主治风中经络之证。

    “风”在中医理论中含义广泛,痉挛性脑性瘫痪与“风胜则动”密切相关,泛指肢体的抖动、震颤、抽搐或挛急等症候。这也正是脑性瘫痪的痉挛征象特点。

 2.疏肝健脾

    《保婴撮要·卷三·五硬》描述“五硬”,主张“急用六君、炮姜、肉桂、柴胡、升麻,以复其真气。……此症从肝脾二脏受病,当补脾平肝”。其后提及“行迟”尊前人用“六味地黄丸”治疗的同时,描述“若手拳挛者,禀受肝气怯弱,致两膝挛缩,两手伸展无力,……足拳挛者,禀受肾气不足,血气未荣,脚趾拳缩,不能伸展”,主张分别以“薏苡仁丸”和“海桐皮散”治疗。从“五硬”的治疗方剂组成来看,当归的应用居于首位,荣气血补肝肾为其首要治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