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是健康的大敌!这个膏方可以治疗中风!

 一葉一如来 2020-11-21

中风是以来势凶猛,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的病证。或仅有口歪,半身不遂,或语言不利。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中风按病情轻重,有中经络、中脏腑的区别。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中风之后常留有后遗症。中风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对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中风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如肢体麻木、嘴歪眼斜、感觉异常、频频呵欠、口吃流涎、舌根发硬、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发病原因

01


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尤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而发病。忧思悲恐,情绪紧张亦为中风的诱因。

02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聚湿生痰,脾失健运,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03


气候骤变 

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影响血脉循行,寒邪独留,则血凝涩,凝则脉不通,可诱发中风。

04


血液瘀滞

气滞血瘀导致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瘀阻血管,导致中风。

05


劳累过度

阳气者,烦劳则张,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或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诱发中风。尤其是衰老,是增加脑中风风险的主要原因。

所以诱发中风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



表现特点  

综合症状:

①头痛头晕: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突然发生眩晕,可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

②运动障碍:如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可突然跌倒在地,吞咽困难、呛咳,口眼歪斜、流涎等。

③语言障碍: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说话错乱。

④视物异常:突然出现一时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一片黑矇,甚至一时性突然失明。

⑤感觉障碍: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

⑥精神改变:如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变得孤僻寡言,抑郁焦虑或急躁多语,丧失正常的理解判断力。

⑦后遗症状:中风之后常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偏身麻木。

1.肝阳上亢  伴随有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2.风痰阻络  伴随有头晕目眩,咳痰,痰多而黏,便秘。

3.气虚血瘀  伴随有气短乏力,口中流涎,自汗心悸,手足肿胀,口唇爪甲紫黯,皮肤青紫斑或粗糙,局部刺痛,或固定不移。

4.阴虚风动  伴随有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肢体颤动。

治疗体会

引起中风的原因很多,主要与人的饮食习惯、作息、工作有关。七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高血黏、高血凝、高体脂)人群是中风的高发人群,所以平时饮食、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经常熬夜,不要过度劳累。中风之后会留下后遗症,采用中药治疗此病的原则,是根据前人的经验,应重在补气,同时还应滋阴潜阳、养血息风、活血通络、化痰镇肝。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乃是治疗此病的良方。

1.方名  阳通络汤。

2.组成  生黄芪50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0g、白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水蛭10g、半夏15g、龟板20g、鳖甲20g、茯苓15g、胆南星10g、丹参15g、鸡血藤30g、天麻15g、钩藤15g、菊花15g,龟胶15g。

3.方歌  补阳通络还五汤,龟鳖钩麻菊抑阳,通络丹参蛭血藤,苓夏胶星可化痰。

4.功效  补气活血,化痰通络。

5.主治  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证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亦可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痰阻者。

6.用法  将上述药物熬制成膏滋,每次20ml,每日3次,饭后用开水冲服。若水煎剂则不用龟胶。

7.加减  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横行肢节,通络止痛;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

8.使用注意  治疗中风后遗症,时间长,进展慢,需要耐心,短期内难见效果,所以将其制成膏剂服用较为合适。

9.体会  对于中风,前人有久病必瘀,怪病必瘀的认识,中风的发生与虚(气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风(肝风、外风)、气(气逆、气滞)、血(血瘀)有关。瘀血阻滞脑络为其主要环节。致瘀的病机多样,如因精虚血不充、血少行迟为瘀;因气虚行血无力为瘀;因嗜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脉络为瘀;因痰生热,热盛生风,风助热,燔灼津血为瘀;因阴虚上亢,津液亏损,气血滞留为瘀;因生风生火,扰乱脑窍为瘀。瘀血之证贯穿于中风之始终。所以治疗中风后遗症以活血化瘀为通用之法。补阳还五汤为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一首著名方子,治疗中风后遗症其疗效确切,因人体阳气为十分,而偏瘫伤失五分,补气恢复另五分,故有还五之说。笔者设计的补阳通络汤是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再加平抑肝阳,活血通络,化痰之品。因中风后遗症恢复较慢,为服用方便,熬制成膏滋便于坚持应用。

笔者在补阳还五汤中加重了活血祛瘀药的用量,同时配伍有平肝、化痰、滋阴、养血药。水蛭活血作用强,根据现在的认识,其能破坏血小板,具有抗凝血的作用,防止瘀血的形成,故治疗中风后遗症,笔者个人尤喜用之。

重用补气药与活血药相伍,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原则,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王清任有所谓“因虚致瘀”的认识,治当以补气活血为主。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根据王清任的经验,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尽管如此,临床却不可一见中风,便使用大量的活血化瘀之品,不可见标而只知治其标,忽略其病本的治疗与调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人至中年,脏腑功能下降,元气先虚,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流的正常运行,容易引起血流缓慢、瘀滞,乃至血瘀。因此,对于中老年群体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常有气虚血瘀的病理状态存在,此时若使用大量的活血化瘀之品,而忽视气虚的本质,会出现不良后果。故补气为首务,以补阳通络汤共奏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滋阴平肝,化痰活络,使气血旺,血脉通,血压降,痰浊消,恢复肢体正常活动。

预防调摄

01


饮食结构合理

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食物应清淡,多饮水,对少数不愿饮水者,可适当吃一些多汁的新鲜水果。

02


应当戒除烟酒

吸烟、酗酒对于血管性疾病不利,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吸烟饮酒。

03


防治血管病变

积极治疗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肥胖病、颈椎病等。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如果太高应予降压治疗,过低则应立即停止降压措施。

04


注意调节情绪

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防止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留意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等先兆中风现象。中风前兆应引起高度重视,不要过度紧张惊慌,保持安静,卧床休息。

05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06


注意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有利于调节心情,改善大脑缺氧,促进血液循环,加强代谢,应室外走走,也有利于调整心态。

病案举例

陈某,男,62岁。中风后遗症。原有高血压、糖尿病,半年前因高血压中风,现行走不便,精神不好,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讲话吐词不清,睡眠一般,血压150 /90mmHg,舌质略黯,苔微黄,脉微弦。因考虑到要持续用药,乃建议服用膏方。黄芪4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5g,水蛭10g,龟板20g,鳖甲20g,天麻15g,钩藤15g,菊花15g,延胡索15g,桑枝30g,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15g,夜交藤30g,徐长卿15g,三七10g,路路通30g,怀牛膝15g,苍术15g,玄参15g,土鳖10g,丹参15g,鸡血藤30g,龟胶15g。10剂。以木糖醇收膏。因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故在方中加用降糖药物苍术、玄参等,并配伍有大量降压之品,如龟板、鳖甲、天麻、钩藤、菊花、桑枝、杜仲、桑寄生、怀牛膝等。患者自述服药后感觉精神状况明显好转,血压稳定,行走较前稳,讲话利索。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