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类:《敛肺涩肠》 (9味/五味子、五倍子、赤石脂、乌梅、禹余粮、肉豆蔻、银柴胡、罂粟壳、诃子) ………………………………………………………………………………………………………………………… 《五味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北五味子、五梅子、山花椒、玄及、会及、辽五味子。 药科——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药类——敛肺涩肠。 药性——温。 药味——酸、甘。 入经——心、肺、肾。 功效——宁心,补肾,益气,生津,收敛,固涩。 主治——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久嗽虚喘,久泻不止,遗尿尿频,梦遗滑精。 现治——神经衰弱,潜在型克山病,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肠道感染。 参治——虚劳羸瘦,肢体倦怠痿软,骨肉烦痛,气短懒言,动辄微喘,热伤元气,奔豚冷气,瞳散,眼黑,烂弦风眼,痃癖,腰背痰痛,背脊穿痛,肺经感寒,心腹气胀,反胃,霍乱转筋,久痢,白浊,阳痿不起,水肿,疮疡溃烂,皮肉欲脱。 药理——收耗散之气,凡一切气血耗散之休克虚脱,皆可配补药用之。解酒毒,强阴,壮水,益精,镇阳,收汗,涩精,除热,止渴,治风,下气,止咳,祛痰,消食,止泻,敛肺,护肝,明目,养五脏,壮筋骨,暖水脏,补元气不足,促进免疫,抗菌,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抗溃疡,降血糖,抗肾病变,兴奋呼吸,增强适应能力,诱导肝脏药物代谢酶。 用法——水煎,研末,熬膏,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用量——水煎(常量2~6克),研末(常量1~3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萎蕤。外有表邪者忌服,内有实热者忌服,痧疹初发者忌服。 ………………………………………………………………………………………………………………………… 《五倍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旱倍子、漆倍子、木附子、红叶桃、百虫仓、乌盐泡、文蛤、棓子、百药煎。 药科——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 产地——分布于除青海、新疆、黑龙江、辽宁以外的各省区。但能产结五倍子的只有四 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河南、浙江。 药类——敛肺涩肠。 药性——寒。 药味——酸、涩。 入经——肺、肾、大肠。 功效——敛肺,涩肠,止血,止泻,降火,收湿,敛疮。 主治——自汗盗汗,消渴,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皮肤湿烂,痈肿疮毒。 现治——宫颈糜烂,滴虫性阴道炎,水田皮炎。睫毛倒卷,鼻出血,舌肿塞痛,小便尿血。 参治——失血,衄血,拔牙创出血,牙缝出血不止,粪后下血,崩漏,五痔下血不止,风湿诸毒,风毒上攻,诸热病,小儿夜啼,头疮,眼肿庠涩痛,浮肉瘀翳侵睛,上下睑眦赤烂,面鼻疳疮,聘耳,口疮,走马牙疳,齿宣疳蠿,咽中悬痈,喉痹,枕部疖肿,心腹痛,痰饮,呕吐,孕妇漏胎,产后肠脱,子肠坠下,黄病,遗精,脱肛不收,痔疮,阴囊湿疮,手足皲裂,一切肿毒,诸热毒庖疮,瘙痒,软硬疖,热疮,溃疮,金疮,火伤,烫伤,疮口不收。 药理——专为收敛之剂。生律液,杀精子,解毒(酒、肿毒、中药、化学解毒剂),抗菌,抗肿瘤,沉淀蛋白质。 用法——水煎,研末,丸剂,散剂,外用(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研末(常量1.5~6克),外用(适量)。 禁忌——外感风寒者忌服,肺有实热咳嗽者忌服,积滞未清之泻痢者忌服。 ………………………………………………………………………………………………………………………… 《赤石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赤石土、红土、赤符、吃油脂、红高岭。 药科——来源于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族多水高岭石的矿石。 产地——主产于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湖北、福建、广东等地。 药类——敛肺涩肠。 药性——温。 药味——酸、甘、涩。 入经——胃、大肠。 功效——涩肠,止血,敛疮,生肌。 主治——崩漏带下,久泻久痢,大便出血,疮疡不敛,湿疹脓水浸淫。 现治——惊悸,吐血,外伤出血,心痛彻背,反胃,脐下小腹痛,遗精,脱肛,小便不禁。 参治——女子诸病(崩中、漏下、淋带、阴蚀赤白、难产、胞衣不出),衄血,肠澼脓血,下利脓血,血痔下血,冷饮过度,吐水无时节,痰饮盛,大肠寒滑,痔瘘,黄疸,淋沥,下部冷,疥瘙,疮疖,疽疡,卒发痈疮,烫火伤,黄磷烧伤(配合绿豆汤)。 药理——益精,固脱,收湿,排脓,除烦,安心,明目,补五脏,养心气,补心血,养脾气,厚肠胃,壮筋骨,生肌肉,降低血磷,促进尿磷排泄,吸附创面的磷,保护发炎的胃肠黏膜,吸收消化道内有毒物质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 用法——水煎(打碎先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2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大黄、松脂。畏芫花、黄芩、官桂。孕妇慎服,火热暴注者不宜用,有湿热积滞者禁服。 ………………………………………………………………………………………………………………………… 《乌梅》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春梅、熏梅、酸梅、梅实、干枝梅、桔梅肉。 药科——蔷薇科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 药类——敛肺涩肠。 药性——平。 药味——酸、涩。 入经——肝、脾、肺、大肠。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主治——虚热消渴,肺虚久咳,蛔厥腹痛,崩漏下血,呕吐,久泻,久痢,疮毒。 现治——头痛,咽喉肿痛,胸中烦痛,小便尿血,大便下血不止,化脓性指头炎,鸡眼,胆道蛔虫症,钩虫病,牛皮癣。 参治——咯血,便痢脓血,壮热,烦闷,小儿头疮,肠垢已出,劳疟,伤寒下部生匿疮,蛔虫上行口鼻,诸疮水毒肿痛。 药理——增强免疫,抗真菌,抗病菌,抗疲劳,抗衰老,抗辐射,收缩胆囊,促进胆汁分泌,抗蛋白过敏,拮抗钙离子。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宜多食。表邪未解者禁服,内有实邪者慎用,气实喘促者忌服,疟痢初起者禁用。 ………………………………………………………………………………………………………………………… 《禹余粮》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白余粮、白禹粮、禹粮石、余粮石、禹粮土、禹粮土、石中黄、太一余粮。 药科——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矿石。 产地——主产于河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亦产。 药类——敛肺涩肠。 药性——微寒。 药味——甘、涩。 入经——胃、大肠。 功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 主治——崩漏,带下,久泻,久痢,便血,脱肛。 现治——四肢无力,少腹痛,黄病,疟疾。 参治——大风疠疾,五劳七伤,干血劳症,冷劳,遍身顽痹,气虚滑泄,痞块,瘢痕,眉发秃落,心下痞鞭,肠气痛,大肠转泄不止,咳嗽则大肠遗矢。 药理——抑制胃肠蠕动。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于患处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畏贝母、菖蒲、铁落。孕妇慎用,有实邪者不宜用,髓虚血燥者忌服。 ………………………………………………………………………………………………………………………… 《肉豆蔻》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豆蔻、肉豆叩、肉果、玉果、顶头肉。 药科——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成熟种仁。 产地——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国家。我国云南、海南、广东有栽培。 药类——敛肺涩肠。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脾、胃、大肠。 功效——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主治——脾胃虚寒,脘腹胀痛,食少呕吐,久泻不止。 现治——霍乱。 参治——肠鸣腹痛,水湿胀如鼓,大便不实。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小毒(不宜用生品)。勿令犯铜(不能用金属物品存放)。胃火齿痛者忌服,肠风下血者忌服,中暑热泄暴注者忌服。 ………………………………………………………………………………………………………………………… 《银柴胡》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银胡、土参、银夏柴胡、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 药科——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产地——分布于甘肃、陕西、内蒙古等地。 药类——敛肺涩肠。 药性——微寒。 药味——甘。 入经——肝、胃。 功效——清虚热,除疳热。 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 现治——身体枯瘦。 参治——温证潮热,皮肤甲错。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外感风寒者忌服,血虚无热者忌服。 ………………………………………………………………………………………………………………………… 《罂粟壳》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粟壳、罂子粟壳、御米壳、米壳、米皮、烟斗斗、米囊子壳、鸦片烟果果。 药科——罂粟科植物罂粟的干燥成熟果壳。 产地——由国家指定农场进行栽培,严格管理。 药类——敛肺涩肠。 药性——平。 药味——酸、涩。 入经——肺、肾、大肠。 功效——敛肺,涩肠,止痛。 主治——脘腹疼痛,久咳,久泻,脱肛。 现治——肺结核,贫血,自汗,便血。 参治——咳血,肠出血,拘挛,筋骨痛,腰痛,心腹痛,慢性衰弱,喘息,一切嗽,一切痢,小儿吐泻(不思乳食),多尿,白带,遗精,滑精。 药理——止嗽,止痢,固肾,缩瞳,催眠,固收正气,抑制呼吸,抑制肠蠕动,松弛平滑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1.5~6克)。 禁忌——孕妇忌服,儿童禁用,运动员慎用,初起痢疾者忌服。 ………………………………………………………………………………………………………………………… 《诃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诃黎、诃梨、诃黎勒、随风子。 药科——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药类——敛肺涩肠。 药性——平。 药味——酸、苦、涩。 入经——肺、大肠。 功效——敛肺,利咽,涩肠,降水。 主治——咽痛音哑,肺虚喘咳,久嗽不止,久泻久痢,便血脱肛。 现治——结膜炎,大叶性肺炎。腹痛,呕吐,霍乱,遗精,尿频。 参治——气虚不能收摄,五膈气结,吐血不止,肾气奔豚,眼涩痛,泪频来,口疮,口涎不收,白喉带菌,失音不能言语,肺损,宿物,肠风泻血,怀孕未足月漏胎,胎动欲生后分急痛,产后阴痛,崩漏带下,白带白淫,里急后重,臁疮。 药理——调中,开胃,下气,消食,治水,消痰,除烦,黑发,止水道,通利津液,抑菌,抗氧化,解痉平滑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熏洗),生用则能清金行气,煨用则能暖胃固肠,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气虚者慎用,暴嗽者慎用,火小便不禁者忌服,虚热带下者忌服,外邪未解者忌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