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导发表(五)】“冷月”本“无声”,还用得着说吗? (《语文报》高中版·高二版“课文辅导”第1014期)

 hhucxq 2020-11-23

“冷月”本“无声”,还用得着说吗?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月无声”四字,很耐寻味。

按逻辑来说,“正反”是相对的,说“反”的时候必先包含着有“正”的一方面,因为否定命题总是先假设着肯定命题。王夫之说:“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冷月无声”这四个字就是对这个道理的运用。

“月”本来就“无声”,姜夔说它“无声”,并不与事实相违;但同时也仿佛表示它原先有声而此刻忽然变得“无声”了,就如苏轼《春日》诗“鸣鸠乳燕寂无声”中的“鸣鸠乳燕”一样,原先“有声”而忽然“无声”,这样,“冷月无声”四字才不是一句没必要说的废话。改为“冷月悄悄”,就削减了这种意味。

又如王禹偁《村行》诗:“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表面上看是事实的叙述;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变为“数峰毕静”,就减削了意味。有人说,秦观《满庭芳》中的“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比不上张昇《离亭燕》词中的“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正是这个缘故。

此类手法古诗词中常用。如李白《溧阳濑水贞孝女碑铭》:“春风三十,花落无言。”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柳永《八声甘州》:“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无言”似乎落花本来“有言”,“无声”好像天河本身“有声”,“无语”似乎长江水本身“有语”,寄情于物,寓情于景,正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