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以君王为试耳” 江西省大余中学 程秀全 鲁迅先生称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赞许其为史学巨著,又称其为文学巨著。然而,历史要的是事实,不可以虚构;文学则是艺术,它需要虚构想象。那不可以虚构的历史如何与虚构想象的文学作品联姻呢?或者说,《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是否有虚构的成份呢?我们且从《廉颇蔺相如列传》来探讨这一问题。 在相如秦廷献璧这一节中,面对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的傲慢与无诚意,蔺相如做了三件事:1、以“璧有瑕,请指示王”的方式让和氏璧回到自己手里;2、以赵王的诚意与信任来指责秦王轻侮倨傲、无诚意;3、“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做出与和氏璧“俱碎于柱”的样子,威胁秦王。秦王,一大国之君,不把赵王放眼中,如何能容忍一弱国使臣“璧有瑕”的小手段?如何能容忍“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的威胁?相如这样做,想必秦王双相如还更“怒发冲冠”,不待相如言,相如早就“与璧俱碎于柱矣”! 如果说秦王确实因太爱和氏璧而“恐其破璧”,所以“辞谢固请”,那么在“还璧归赵”情节中,秦王依相如要求“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等来的却是璧归于赵,徒见相如而不见和氏璧。前面蔺相如“璧有瑕”是小手段,此处请从者“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简直是戏弄。强势粗暴的秦王受得了么?未待相如言“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相如当早已就汤镬了!前面因为“太爱”和氏璧而容忍相如的威胁,此处怎么可能变成“不爱”和氏璧而容得下相如的戏弄? “渑池之会”,秦王请赵王奏瑟,后御史却言“令赵王鼓瑟”,明显欺压赵国,对赵不屑一顾;蔺相如“奉盆缶秦王”,“秦王怒,不许”,却怎么可能因相如“五步之内,臣请以颈血溅大王”的威胁而就范?这在事实上、情理上可以理解么?我们千万别忘了统一天下之时历代秦王的暴虐与残忍,相如只一文臣耳,杀相如只如杀一鸡耳!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写得相当有声有色的一篇传记,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神情意态是何等的“雄且杰”!即使后世小说的刻划也无此精准形象而意气风发;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一节,历世流传,一向作为美谈,以致后世谱入传奇。然而有人对此产生怀疑。樽俎折冲(在酒席宴会间制敌取胜,指进行外交谈判)怎么可能如同儿戏!武亿在《蔺相如渑池之会》中就深为赵王担心,说:“这是拿赵王的性命来作赌注呀!”又说:“这是不计后果的匹夫才做得出来的事!只不过侥幸成功而已,然而后世却啧啧称赞以为神奇!”所以,当后世出现类似情况时,后人以为不可。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六记澶渊之战,王钦若在宋真宗面就用“寇准以陛下为孤注与虏博耳”来诬陷寇准。臣子可以不顾自己性命孤注一掷,如何可以把皇上的性命也作为赌注以求侥幸?无论王钦若出发点为何,他的话确实有道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臣子可以做,君王却做不得,也不会做! 其实,对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所记事件的真实性自古以来就有人怀疑,因为《战国策》一书对廉颇的事迹记载颇为简略,并且没有一句话涉及到蔺相如。这篇传记中所记事件,其它史书也未记载。这些内容应多是司马迁踏访各地时根据民间传说整理而成的,司马迁在叙事时有意的进行虚构,进行“增饰渲染”,这“未必信实有征”,我们替蔺相如与赵王的生命担忧,恐怕是被太史公捉弄了吧。 (相关材料选自《管锥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