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窑研究】南宋官窑与汝窑的关系

 RK588 2020-11-23

汴京官窑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告终。宋高宗南渡后,为解决皇家用瓷,在临安(今杭州市)另立新窑,又称南宋官窑。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官窑青瓷盏

南宋官最早见诸文献著录的是《坦斋笔衡》:“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亲遗制,置窑於修内司造青瓷器,名内密;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

  • 南宋先有修内司窑,后有郊坛下窑,且新窑与旧窑大不相同;

  • 内窑是仿汴京窑烧造的,用澄泥作坯,制作极其规整,由于釉色晶莹透澈而受到珍视。

修内司窑的确切地点,明高濂《遵生八笺》说:“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前往凤凰山调查的人络绎不绝,但并没发现确切窑址。因此,产生异议。理由是:

  • 邵成章在南宋初及以后从未到过杭州;

  • 据《临安志》记载,修内司窑在凤凰山下,万松岭一带。这一带是皇城和朝廷的中枢机构三省枢密院,没有可能建窑;

  • “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之说不合情理,不应该是新窑产品质量低于旧窑。

郊坛下官窑 粉青穿带瓶

我们认为,如果因邵成章未到过杭州而全盘合定《坦斋笔衡》的有关记载,未免失之过偏。因为内中的诸多记载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包括否认者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仍引用其中描述官窑特色的一段话,认为与出土物相符合。关于邵成章其人,虽记载失实,但修内司这一机构确是存在的。管理皇家烧瓷仅是修内司工作的一部分,把窑建在衙署内似不尽合理,实际上应该是修内司领导下建窑。内房名称的确定,应与大内用瓷有关。在凤凰山一带找不到内窑,是否就意味着不存在?我想还不可过早的下结论,也不能掉除先后两窑建在一地的可能性。

南宋官窑老虎洞遗址出土鼎式炉

据考古发现,在郊坛下窑中发现了大量的早晚二种产品,宋前期的薄胎薄釉青瓷与后期的薄胎厚釉青瓷。如果前期代表内窑的风格,而后期应代表郊坛新窑的产品。因前期的产品与“袭故京遗制”的记载相符合,而后期的产品确是以新的面貌出现,称为“新窑”,无论从先后,还是工艺方面也都恰如其分。关于新窑的质量问题,学术界的多数同志,把“比旧窑大不侔矣”理解成新窑质量大不如旧窑,显然是一种误解。我们认为,“大不相同”应是指工艺特征的大不一样,并没有新窑不如旧窑的含义。从内窑生产的薄胎薄釉瓷器,改变为新窑的薄厚厚釉瓷器,是青瓷工艺的提高与创新,“大不侔矣”真实地反映了南宋官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对杭州的乌龟山的发掘来看,“在乌龟山西坡发现龙窑二座,龙窑的使用期限很长,南宋立国一百五十年,在这期间,先后用二座龙窑烧瓷是可以的”。如果郊坛下窑址确实只有两座龙窑,且有先后关系,那么,内窑和新窑所指就不可能是异地烧造的不同窑场,而应是一地先后建立的两座龙窑。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官窑青瓷弦纹瓶

南宋官窑的前期,承北宋官窑余续。明人曹昭明《格古要论》云:“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相类。”北宋官窑与汝窑一脉相承,南宋官窑前期应袭故京旧制,所以仍然出现与汝窑相类的产品。但从“色好者”的用语看,同汝窑釉色、工艺相类的产品仍有一定数量。同时也反映出南宋官窑已不比昔日的汝窑和官窑,其中一定数量的产品质量较汝窑为差。虽然前期仍多用裹釉支烧工艺,但汝窑的天青釉色却被大量的粉青釉色所代替。究其原因,就在于南北方青瓷原料的不同,胎釉化学组成的不同,以及窑内温度和气氛的不,从而造成了釉色的变化。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官窑青瓷圆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汝窑直口洗

从瓷胎化学组成推断汝瓷与南宋官窑的差别。汝窑是以北方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南宋官窑是以乌龟山的紫金土为主要原料。从下表可以看出,南宋官窑SiO2、K2O、Fe2O3等含量都高于汝窑,而汝窑Al2O3、TiO2等含量又高于南宋官窑Al2O3的含量,会使烧结温度变高。南宋官窑含TiO2可能与胎中用紫金土有关。其黑胎和深灰胎应是Fe2O3含量较高的缘故。

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汝窑圆腹瓶

从釉的化学组成看汝窑与南宋官窑的差别。从汝窑开始引入K2O化较高的原料,降低了釉中的石灰用量,制成了石灰碱釉。其后官窑袭用之,南北方青釉所含熔剂氧化物的变化,是制釉技术的进步,南宋官窑的化学成分,除TiO2、FeO高于汝窑外,其他成分均低于汝窑。青瓷釉中Fe2O3和TiO2的含量对釉色影响很大。汝瓷Fe2O3高于南宋官窑0.67。汝窑TiO2的含量低于南宋官窑1倍。也正是这种相互间基釉化学组成的不同,釉的粘度等物理性质,以及窑内温度和气氛的不同,造成南宋官窑青釉色调的变化。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官窑青瓷龙纹洗

随着宋金割据局面的形成,江南经济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宫廷生活穷奢极侈,对御用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制瓷工匠们的不断实践,创造出了素烧与多次上釉的厚釉新工艺。瓷釉厚若堆脂,增加了玉石感,使瓷器质量大为提高。这种新工艺,由于上釉过厚用支钉易被粘连,就一改汝瓷工艺技术,采取器底足刮釉的方法,并利用垫饼垫烧。烧成后圈足端无釉,所露胎面呈深灰或灰褐色,即是文献中的“铁足”。以薄胎厚釉、开片、紫口铁足为其主要特征。之后这一新工艺并为龙泉窑所继承。


综上所述,汝窑是在南方越窑的影响下,由五代时期的鲁山段店窑创烧,约在宋初,传入宝丰清寺窑。汝窑新工艺对北方青瓷影响极大,并被宫廷赏识与垄断。宝丰清凉窑由于得到朝廷财力的支持,质量跃居全国青瓷之首,宋室南渡后,在临安重建官窑。南宋官窑的前期,承北宋官窑的余续,仍以汝瓷工艺的风范,薄胎薄釉为特征,南宋官窑的后期,对汝瓷工艺进行了改造,创造了薄胎厚釉新工艺,将官窑的烧造水平又推向了新阶段。从此,汝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作者:蔡全法;文章节选自:《中国汝窑学术论文集》一书中《汝瓷渊源与宋南北官窑之关系》一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