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郭春霞‖榆林的红石峡

 纪实纵横 2020-11-23

作者简介

    郭春霞,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人。自幼喜爱文学,视书如珍宝,读书如饥似渴,梦想当作家。在人生第一次需要做选择的三岔路口,没有选择喜欢的文学,而选择了一项自认为更有使命感的事业。参加工作后,除了天天书写工作文书,还需要不断的书写论文,一是为了总结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晋升职称。  工作之余,也偶尔写一写自己和亲人的故事。


游记








榆林的红石峡




郭春霞



地处黄土高原的革命老区榆林,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在榆林城外,有一处精致的美景,名叫红石峡。孤陋寡闻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么一个地方。

我们去红石峡时,正值中秋时节,陕北的气温,不冷不热,非常舒适。

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三公里处,距榆林市区仅五公里。

出了榆林市区,来到红山脚下,我们便看到一座俊秀挺拔的山门楼子,门洞上方镌刻着“红石峡”三个大字。据说这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的遗墨。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传播新文化,是刘志丹将军的导师。

你还别说,走进榆林,便可随时随处见到刘志丹将军留下的印迹。因为刘志丹将军的家乡就在陕西的保安县(今称志丹县)。1921年18岁的刘志丹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1925年刘志丹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为了革命事业,刘志丹辗转全国各地,后期创立了陕北根据地。

越过门楼进了景区,看到游人并不很多,因此,在红石峡景区看不到国内其他景区常见的如潮水般的游人。在这里,人们可以闲庭信步,不慌不忙地游览。听着游人们的交谈,我发现大部分游人是本地口音,与我们的口音一样,少部分是北京、天津口音,而南方口音的游人不多。说明这个景区目前还不是全国的旅游热点景区。

举目四望,这个景区确实小巧精致,而不失优美。让人联想到空谷幽兰这个成语的字面意境,应是如此这般美好,难怪历代文人墨客到此诗性大发,留下众多摩崖石刻和字幅。

这是一条大峡谷,东西对峙的石崖呈赭色。在峡谷东西两边的石崖上,布满了星罗棋布的石刻,题匾和大大小小的洞窟。

峡谷内,榆溪河水湍急,林木青翠。

说它精致,是因为在这条长度只有350米的峡谷中,山、水、沙滩、石窟、石刻一应俱全,游客不需劳神费力,便可观赏到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遗迹。这样的美景真是不可多得。

我沿着崖壁根石阶先从东崖的石窟观起。

较大的石窟有圣母殿、睡佛殿、慈仕殿、小须弥殿、同沁殿等等。

看的出,洞窟中的塑像是新塑的,塑像周围没有壁画、碑记相伴,显得有些孤单。

据记载,这些依壁凿石而成的洞窟,大部分是明代所创。崖壁上共有石窟四十四窟,窟内原有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石碑、题红。文革中尽遭破坏。目前仅存石窟三十三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五窟,已面目皆非。

在峡谷东西除石窟外,还有历代文人墨客以及守关边将留下的大小摩崖石刻字幅,今存有巨幅题记八十四幅,(其中东崖五十四幅,西崖三十幅)。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革命时期杜斌丞、刘志丹等榆林中学师生题刻的“力挽狂澜”和抗日英雄马占山将军驻榆时亲笔写下的“还我河山”,晚清将领左宗堂所题的“榆溪胜地”及对联“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也颇有文采。

走到宋元古刹雄山寺的天门洞窟时,看到窟外壁上嵌有一块石碑题记,上面刻有“红石峡会议”简介。原来,就在这个石窟中,曾举行过重要的“红石峡会议”。石碑上刻下了这段历史。石碑上是这样记录的:一九二九年四五月间,中共陕北特别委员会(简称陕北特委),在红石峡天门洞室,召开了第二次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志丹、杨国栋、刘润涛、冯文江、贾拓夫、白明善、李立果、常立德、刘秉钧、霍世杰、乔乃文、韩俊杰、胡颖民等。会议集中批判了特委代理书记杨国栋的右倾错误,着重讨论了加强武装斗争的问题。再次确定武装斗争可以有“白色”(派人做争取白军工作),“灰色”(派人做土匪工作),“红色”(发动组织工农建立革命武装)三种形式。主要以争取白军为主,同时决定加强对灾民分粮“吃大户”斗争的领导,进一步推动农民运动。会议宣布刘志丹担任特委书记,主持特委工作。这次会议为陕北党组织,开展活动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领导和开展兵运及群众运动打下了基础。

这真是一篇难得的历史教材。

由此遗迹可以看出,刘志丹将军在陕北大革命期间的重要地位。

刘志丹将军是陕北红军的领袖,他在陕北的老百姓中威望非常高,只可惜,这个传奇英雄不幸牺牲了。

1935年底,刘志丹敞开胸怀,接纳了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后已疲乏至极,人员伤亡惨重的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让他们在陕北根据地休养生息,然后以陕北红军为主体组建了红二十八军,由刘志丹担任军长,宋任担任政委。

不到半年时间,1936年的4月14日,刘志丹将军便牺牲了。牺牲时年仅三十三岁。

刘志丹将军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从此以后,刘志丹这位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将领,永远留在了陕北人民的心中,同时也被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我带着一股怅然的情绪,离开了天门洞石窟,随着游人步入“地门”较窄的石窟隧道,弯腰穿出隧道,走到峡底榆溪河岸边,然后登上飞架东西两岸的普渡桥,伴着潺潺的流水,来到西崖。

西崖不及东崖的石窟和碑林之多。仅有的五个石窟,洞内既无造像,雕刻,也无壁画、题记,显得空空荡荡,凄凉无比。我在想,这些洞窟原来会是个什么模样呢?还能有机会重现往日的模样吗?当然没有人回答我。

走出洞窟,举目望向溪边的沙滩,只见沙滩上游人甚多,欢声笑语不断传出。明媚的阳光洒满了沙滩,榆溪河两岸绿树已成荫,榆溪河水清澈,自北向南湍湍而流。红石峡的奇山秀水、石窟古刹、摩崖石刻,真的不失为是一幅精美画卷。

作品链接

【游记】郭春霞‖大夏河从桑科草原流过

【游记】郭春霞‖初访甘南的拉卜愣寺








编辑 孙传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