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非鱼 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女儿已沉沉的睡去,这座繁华的都市也卸下了白日的喧嚣,透过窗子,只能看到街上亮着的路灯。 夜,已经很静了,我翻开了近日在读的《大学》,,是的,我们曾经认为是迂腐的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 《大学》是什么呢?是大人的学问,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大学》原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几天,这句话一直回响在脑海里, 明明德,擦亮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 亲民,同时影响身边的人, 止于至善,存天理灭人欲,达到中庸, 曾几何时,我们对“中庸”有所误会,认为中庸就是差不多就行, 其实,中,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是恰到好处地走在正中间;庸,是永恒不变的定理。所以中庸就是绝对正确,极致完美,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大学》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要明明德,要达到中庸的境界,可惜的是,这样的经典,我在今天才读到。 没有明明德,就无法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就是止于至善,定,是志有定向。人如果知道了那当止的去处,就志有定向,无所疑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一般理解和引用的“三十而立”,都是指经济上的自立,意思是,到了三十岁,你不能再靠父母了,不能再啃老了,经济上要自立了。 不过,《论语》中的“三十而立”,却是指立志,是志有定向,立住了,站稳了。 为什么人到四十多岁的时候最迷茫?因为不知道要干啥,不知道人生该怎么走下去了! 四处奔波只为钱吗?为了养家糊口吗? 为什么会有这种迷茫?因为三十未立!在该定志向的年纪,没有想清楚此生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就四十而惑了! 为什么三十未立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就是从十五岁就有志于学习,到了三十就把志向定了!三十未立,是因为我们在该学习的年纪,选择了虚度光阴! 三十而立,定了志向,四十不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你立了吗?不惑了吗? End 2020/3/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