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聚奎上将是一位连对手都要为之钦佩的将军,别看他是开国数十位上将里的最后一位,当时在部队里却有着”将圣“的荣誉称号,两次活捉敌人师长振兴红军士气,强渡大渡河为红军开辟一条生路,在不少著名战役中都有着他的身影。 1. 早年贫困 在李聚奎将军8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决定送他去读书,尽管只是村里的私塾,但对于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一年学费“三吊钱两斗米”,李聚奎将军的母亲不忍丈夫拼命干活赚钱,便把原先计划抓药治病的钱交了学费。 就这样,李聚奎将军读了两年的书,再也不是原先那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傻小子,在母亲去世后,他便开始跟随父亲下地干活。这份耕作岁月,一直持续到了他22岁的时候,此时的李聚奎将军,已经成为了一个身强体壮的农村小伙。 2. 参军改名 李聚奎将军在22岁之前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李新喜,之所以会改名为李聚奎,是因为就在这一年,他参军了。有一天,李聚奎将军一如既往的下地干活,在回村的路上偶然碰到了同村的李富春,这人是他自小的玩伴。李富春告诉他镇上来了一伙不搜不抢的“北伐军”在招兵,”不愁吃不愁穿“的待遇听起来还不错,问他有没有兴趣一起去当兵。 就在这时候,村里又走出来两个小伙子,一个是因为读了几年书有”秀才“之称的李仲春,一个是他侄子李树藩。这两人虽是叔侄,年龄倒是相差不大,而他们也是想要去参加北伐军,于是四个人便在一起进行详细的谋划。 3. 为国为民 1955年的7月,谁都知道在两个月后就要展开授衔仪式,此时李聚奎将军却接到了一项在旁人看来很憋屈的通知,那就是国家要让他去发展石油行业,戎马一生立功无数的李聚奎将军选择接受,这一结果让一些人感到诧异,也有不少人对此感到理所当然。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这是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是好是坏,从他对待金钱、地位和荣誉的态度上便能看得出来。 就在中央方面为此左右为难之时,李聚奎将军主动说当个上将就不错了,直到1987年退休的时候,也从来没和国家提过什么条件,一直任劳任怨致力于建设新中国。 作者 · 阿杜 一个热爱历史的自由码字人。以有限的文字,写无限可能。穿越时间长河,愿与你一起寻求历史真相,感悟社会本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