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个片子已经被我说成这样了,要我看它我是拒绝的。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稿费是掌握在编辑手里的,她捏着稿费让你看你是不得不看的……哼唧! 结果万万没想到啊,《芈月传》第一集送上了这么一份槽(笑)点(料)大餐啊! 不讨论这些错误究竟是导演、编剧(导演老婆)还是原著作者(导演老婆的撕胯对象)的责任啦,我们只讨论下这短短的五个字—— 里面包含的巨大巨大科普信息吧。 “缂丝”这个名词对于许多爱好传统工艺、古风的小清新来说,其实不陌生的,但是对于一般路人开说,可能连念都不一定能念对了:念作kè sī,也会被写作刻丝、克(剋)丝等,读音一致。 其实从工艺上来说,叫做“缂织”可能更恰当一些,如果只叫做“缂丝”则会给人只区别在丝织品上的感觉,其实这种工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上来看最早却是出现在汉代新疆地区的一些毛织物上的(新疆地区气候干燥便于保存文物也是原因之一),即“缂毛”。 ▲缂毛织物,图转中国丝绸博物馆 而使用丝织物,即“缂丝”,则一般到唐代才出现。所以无论哪个,《芈月传》的时代背景里出现“缂丝”都不太妥。 凡是有生僻字出现的名词,总会给人很有逼格的感觉,其实“缂织”工艺是相对很简单的,从织物组织的角度来说,属于“平纹”。但是和“平纹”不同,“缂织”的图案不会贯穿整块面料的宽度,彩色丝线的纬线会在面料中间回头,所以色块之间会出现轻微的裂痕,所以“缂织”工艺颇为著名的“通经断维”其实就是这么来的。(请留意下图色块之间的黑线,其实是纬线回头造成的)
由于“缂织”所用织机简单、图案发挥自由(像锦类,后文会提到,图案都是需要提前编程的)。理论上,只要丝线够细,缂丝是可以制作出细腻如画的作品的,所以宋代出现了许多如文人花鸟画的缂丝。 ▲南宋沈子蕃緙絲花鳥,图转 台北故宫博物院 ▲缂丝瑶池集庆图,现存明代最大的缂丝作品,尺寸260*205厘米 当代的“缂丝”主要消费对象是为日本和服制作和服腰带,所以织机相对非常狭窄小巧。所以对内销售(好吧,就是淘宝)的缂丝衍生品,也只能是以桌旗、扇面为主。总的来说,很难说某种工艺非常昂贵,传统工艺的价值一般来自于耗费人力的程度。而同样面积的缂丝,图案的复杂程度、丝线的密度,都会影响所须人力,所以可以有几百块的缂丝扇子(不放图了,怕商家组团来打我),也可以有数万元的缂丝腰带,就是这样的原因。 绫罗绸缎里的“罗”其实是里面出现最早的,但是也是现在我们生活里几乎接触不到的一种织物。我们常见的织物组织是三种:平纹、斜纹、缎纹,而“罗”不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种,它是一种“绞经织物”,顾名思义,它相邻的经线会扭转成麻花。 而《芈月传》相仿的时代背景的确也出土了“罗”,且与后来西汉的著名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罗”组织结构相近,可见当时“罗”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 ▲四经绞素罗,图转《江陵马山一号楚墓》 之所以被称为“四经绞素罗”是因为它相绞的经线是以四根丝线为一个循环单位的。看花眼了是吧,没记错的话,好像有不少人尝试复原这种工艺。很多人好奇“罗”搞得这么复杂是为了什么,其实可以在用纱量一样的前提下,“罗”可以有很大的空隙,并且经线相绞,增大了摩擦力,整个织物稳定性很好,所以罗用作绣地(绣花的底布)就很常见,这块也是这个墓唯一一块罗就是用作绣地的。 那我们现在熟悉的“绣”一般就是苏绣这些,针法也以直线方向为主,而早期的“绣”却是以锁绣为主的,我们所熟悉的如马王堆出土的纹样,其实都是用锁绣。 ▲锁绣针法,图转 中国数字科技馆 ▲北朝绢地锁绣团花,图转 中国丝绸博物馆 现在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在大量使用锁绣,锁绣很花时间,但是效果质朴可爱,富有立体感。 “绣”和我们之前提到的“缂丝”、“罗”所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附加在丝织品成品上的工艺,而“缂丝”或“罗”本身也可以有图案,但是这个图案是随着整块面料被“织”出来的。这就是“织绣”这个名词的来源,先有“织”才能去做“绣”,比如成语“锦上添花”说的就是这个“绣”的过程。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新疆尼雅出土,公元1-3世纪,出现了蓝、绿、红、黄、白五色。 “锦”本身已经是艳丽非常,耗费极大的工艺用心了,如果再在上面使用“绣”,那么可以想见我们常常脱口而出的“锦绣”其实是多么华贵慑人的词汇了。 而“锦缎”里的“缎”则是出现最晚的一种基础组织(指平纹、斜纹、缎纹),单层织物的“缎”一直到元代才出现,流行于明清。所以,其实世间事就是这么奇怪,最熟悉的永远最不古老,所以我们所了解的“中国风”撑死也就三四百年,离我们YY的五千年文明差远了。 ▲明代织金缎 所以蜀黍一开口说“锦缎”,立马把自己甩出去千年,不晓得屁股有木有摔疼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