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湿重过重百病生!如何用简单一招,除湿祛浊,远离传染病?

 为什么73 2020-11-26
中医育儿经 上医健康 今天

导读:小雪节气过后,南方北方雨雪纷纷,多日不见阳光,湿冷天气着实让人难受。时常传来的疫情消息,让人心上又添阴霾。其实,除湿祛浊,改善心情,中医有自己独特的法子,那就是:来点芳香。


有一个成语叫“沁人心脾”,如果单单从情感上来说,愉悦的感受应该与“脾”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沁人心脾”背后包含着两个中医知识。一个是心藏神,主神明,掌管着我们的意识;另外一个是,五臭(读xiu四声)对五脏,是指五种气味,即臊、焦、香、腥、腐,其中香对应脾。

所以,那些美好的芳香之气,同时能触动“心”和“脾”两个脏。


把中医融入生活之中,才是“上医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国人喜欢熏香、佩香,用药枕,在湿气最重的端午节,插艾草、沐兰汤、戴香囊,用芳香之气把脾从“湿气困顿”之中解救出来。

我们喜欢吃的各种卤料,里面的很多药材,都带有芳香之气,比如桂皮、丁香等,都能唤醒“脾”——香得让人流口水,食欲旺旺。

还有炒蔬菜之前,我们习惯爆炒蒜头,不仅仅是为了平衡多数蔬菜的凉性,其芳香之气也能“醒脾”。


香能醒脾,在生活中一直被运用着,只是我们可能没有在意。当我们发现这个医理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顺势解开了。

比如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吃香喷喷油炸的食物、为什么喜欢吃烧烤香串串?这是因为我们缺少运动、缺乏晒太阳,身上湿气重了,脾都被湿气困住了,所以这些香味浓的食物更能勾起我们的食欲。

这些食物虽然勾起我们吃的欲望,却又让我们陷入另外一种境地,过于燥热则伤津液,过多油腻,让脾胃无法运化,反而增加身体负担。


其实,真正养脾的是自然香气,比如五谷的自然淡淡芳香,米饭香,比如茉莉花、桂花等花茶的清香。当脾被湿气困住太厉害时,普通的芳香力度太弱,唤不醒脾,就要用到中药里的砂仁、藿香、佩兰等芳香之物,

日常养生,用芳香之气唤醒亲爱的“脾”,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是点香、佩戴香囊,根据体质喝花茶。

有些人有红枣泡水的习惯,对于湿气重的人,容易加重湿气。可以把红枣与生姜搭配,做成姜枣茶,两个食材可以互补。我们还可以将红枣用小火烘焙,让它散发出芳香之气,就能减少它助湿的缺点。

香红枣茶做法:

将红枣切开,去核,放在平底锅里小火烘烤,直到变干,有淡淡的香味出来后,自然晾凉,去其燥性后,再泡开水喝。这样焦入心,香入脾,可以养心脾,也不容易助湿。

中国人把芳香用得很广,不仅仅是能醒脾,还有很多功能,比如芳香能解郁,芳香能通窍,芳香能辟秽!


芳香能辟秽,这个特别重要,现代医学说环境中细菌病毒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中医自古就非常讲究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特别是肉眼难以看见的物质、能量甚至是微小生命体,对于人体不利的,我们都称为“秽浊邪气”。

芳香之气是能辟秽的。清代医学大家,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就说过:“芳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避秽也!”

大自然里的本草芳香之气,是天地之间的清阳正气,可以驱散秽浊邪气。这些浊气是经口鼻窍道吸入人体,所以我们外出时,戴一个香囊在身边,闻一闻就可以减少疾病。(孕妈妈除外!)

芳香辟秽在生活中的运用,不要忘记了洗手间,因为这里面的浊气太重。时常点一根艾条或点一炷香,可以祛除家居里的浊气,守护我们的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东西都有阴阳两面。芳香虽好,但是处于散和疏通的状态,所以不是多多益善,适量就好。
【声明】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医育儿经”(ID:zhongyiyuerjing),经授权转载,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