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泉湖村有座“山东水库之母”【《大众日报》2020.11.26 12版】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0-11-27
莒南县石泉湖村有三样红色“传家宝”:山东水库之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义丰、全国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如今,石泉湖村把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起来,将“山东水库之母”原型改造成为一处红色文化景观,还建起了“石泉湖村村史馆”,以图片、实物的形式集中展现石泉湖村的光辉历史,还建设了红旗广场、开山治水广场、罗帅饮马处等景观,让游客住民宿、游青山,忆光辉历史、观鱼翔浅底。
  那么,“山东水库之母”又是怎么回事呢?
“六边”会议
  1959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期间,山东省委召开了规模浩大的冬季工作“六边”现场会议。会议选择了全省在水利建设、治山治岭、造林绿化、多种经济、麦田管理等方面的16个公社先进典型,历时20余天,从沂水开始,到淄博结束,边走边看。
  会议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和书记处书记裴孟飞主持,参加会议的是全省地(市)县委第一书记、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地(市)委分管农业的书记。其中,第五站来到了“全省治山治水最早的旗帜”莒南县石泉湖人民公社石泉湖生产队。
  “六边”会议期间,当舒同带着会议代表们到石泉湖村时,石泉湖生产队队长李义丰向舒同介绍:“水库虽小,可是解决了大问题。过去群众吃水要到外村去挑,现在好了,不但解决了全村人、畜用水问题,还可以浇100多亩地。”
  莒南县志记载:“解放前,县内人工修建的蓄水工程很少。1944年2月,石泉湖村各救会会长李义丰带领40多名村民,用1个月的时间建成石泉湖水库,坝长10米,高3米,坝体为土石结构,坝心为粘土墙。临水面干砌石护坡,背水面浆砌石墙。用土、石120多立方米,投工日1100个,蓄水约200立方米。是山东省内第一座水库。”
  舒同站在小小的石泉湖水库边上听完介绍,对李义丰称誉,石泉湖水库是“山东水库之母”,并为石泉湖村题词:“山区水利建设的典范。”
  如今,这个题词被石泉湖人勒石,立在最早的那座小小的“石泉湖水库”之旁。
  所谓“六边”,意思是边看、边听、边议、边决、边写、边行。边参观学习先进典型,边讨论拟定生产规划,边传达落实,“与会同志在会议期间,都迅速地将会议精神传达回去,目前全省各县已先后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普遍传达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这16个典型包括石泉湖村再一次成为全省农业战线学习的榜样。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家”
  当记者采访李义丰的长子李全培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这个家。”
  没有石泉湖,就没有李义丰,同样,没有李义丰,也就没有石泉湖的今天。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是抗日民主政府宣传表扬的模范;新中国成立10年间,他是莒南县培养的三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之一。从1945年起,《大众日报》对李义丰和石泉湖村的报道持续20年之久。
  提到李义丰,不能不提他的岳父季秀竹。季秀竹自幼失祜,流浪为生,一副担子挑着全部家当进了石泉湖,住下后到大店地主庄孝光家当长工为生,前后干了将近40年。贫穷使他一直娶不上媳妇,便收养了刘家的女儿。女儿该说亲时,季秀竹提出,娶女儿者须给自己养老。西山一家富裕户提亲,但定亲后便反悔,只要女儿不要老的。季秀竹很生气,就把女儿刘昌英藏到了西店头村。
  李义丰幼时被大人带到地里,大人挥镰刀时,镰刀把碰到了孩子的眼睛上,致其一目盲。成年后,因为眼睛他迟迟娶不上媳妇。李义丰五姑嫁在西店头,相中了刘昌英,便从中说和。李义丰和刘昌英一见彼此中意。成亲后,李义丰信守诺言,一直视季秀竹为父亲,为他养老。西山家持续三四年不断纠缠,直到共产党薛亭县长来了,对此进行了裁断,西山家方才罢休。
  季秀竹极其能干,他跟只隔一座小山的大山前村著名劳动模范郑信是好朋友,两个人相约一起开荒,季秀竹在石泉湖开出的荒地不比郑信少,也被评为县上的劳动模范。山东分局副书记、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主任黎玉住在石泉湖时,曾请季秀竹代为与庄孝光联络,希望庄孝光把房子借给省战委会当办公场所。季秀竹到大店前后跑了四趟,后两趟是骑着黎玉的马去的。庄孝光本就是开明士绅,索性把房子献出来,全家参加了政府工作。1945年8月12日,山东省政府正是在庄家大院正式成立。
牛蹄窝的启示
  石泉湖村背靠虎山,村子建在山凹处,周围满是大树,不走到近处看不到村庄,隐蔽性极好。1942年前,村里只有28户农民,123口人,没有地主,都是穷人。人口少,对保密十分有利。1943年春,罗荣桓和一一五师参谋长陈士榘及山东军区机关曾驻在石泉湖。这前后有一一五师司令部、山东军区机关、军区后勤处、大众日报社、北海银行、山东军区医院二所、军区疗养院等7个机关短暂驻过石泉湖村,莒南文史专家李祥琨说:“光机关人员就超过180人,人数比本村人数还多出许多。”大众日报社原社长陈沂跟随分局也住过这里,村民许士安给陈沂看过孩子。
  石泉湖村是抗战期间,全莒南县唯一没被日军祸害过的村。
  石泉湖村十分缺水,全村只有一口小水井供饮用,遇到天旱,水井枯竭,只能到几里外有井的村去挑水吃。外村人曾编歌谣:“石泉湖,真可怜,刷锅水,用三遍。”机关入住使饮用水量剧增,机关保密性强,又不允许外出打水。部队曾试图打井,但都没打出水来。
  1940年就担任了村各救会(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会长的李义丰,看到雨后土地上的牛蹄窝里存了一小汪水,引发了灵感。他想,如果在山沟中用黄泥打上土坝拦住水,不就解决缺水问题了吗?
  说干就干,筹备了一年多,1943年春天,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义丰带领全村40名劳力开山劈石头,筑坝砌堰,完全自力更生,在一条山峪里建起了一座小水库,库存约有200立方米。然而,就在这年夏天,一场大雨引发的山洪把这道石坝冲垮,一点水也没有拦住。
  李义丰没有气馁,反复琢磨,改进了施工办法——外边砌石,里边填黄泥,筑坝闸水。他带领全村7个互助组,又用了一个冬春,在原处又建起一座更高、更宽、更坚固的大坝,并开凿了一条溢洪道,防止洪水冲垮,终于建成了水库,彻底解决了军民饮用水的问题。
  今天看来,这个“水库”比城市的一些喷水池还小,但这是山东最早的一座水库。
改变石泉湖面貌的人们
  新中国成立后,李义丰和石泉湖人没有停止改变生活的脚步。
  1955年11月30日,大众日报用了一个整版,以《改变石泉湖面貌的人们》的标题报道石泉湖变穷山为富山的事迹。“由于全村完全合作化,生产迅速地发展,获得惊人的成绩。荒山造林三百亩,培植桲椤场二百五十亩,栽植果树一千余棵,开辟牧场六十亩,初步修整了倒塌十余年的梯田地堰。土地年产量解放前每亩只有一百五十斤,一九五四年提高到了三百斤。一九五四年全村每人平均收入了粮食八百二十斤,全村山草收入了十万斤。石泉湖的人们第一次过上了饭饱衣暖的生活”。
  同时,一版刊发社论《变穷山为富山》,指出:“莒南县石泉湖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们,已经把变穷山为富山的口号变成了实际行动。他们在两年时间内,依靠合作社的集体力量,把荒山改造成了树林,把‘三天不下雨旱死,二天连阴涝死’的贫瘠山地,改造成了水浇地,因而庄稼丰收,牛羊成群,社员生活日益改善。……他们的做法,值得全省农民学习;他们的经验,应当在一切山区推广。”
  取得这些惊人成绩的基础性工程,还是建水库。
  1954年冬天,李义丰从县里开会回来,传达上级号召:“我们既然生在山区、长在山区,就要在山区扎根,在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呢?要修建水库,战胜旱灾;要植树造林,改变秃山面貌;要利用山草发展畜牧;要在桲椤树上放蚕;要在水库里养鱼,发展多种经济。
  要实现这个美好的计划,第一个关键就是建更大的水库。但是,村里有人说:“建水库吗?在人家大庄还行,在咱这个小山庄,麻烦可就大发啦!就没算算咱一共才有几条腿。”
  然而,在质疑声中,在严寒的天气里,腊月初二,石泉湖村党支部带领社员打石备料开始了!
  “气温经常在摄氏零下十八度上下,北风刺人筋骨。钻窝里的水喷到钻把上,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人们的手上冻出了纵横的裂纹,流着鲜血,染红了钻把,火辣辣的阵疼。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心,却是火热,力量永不枯竭。高高的铁锤一落,满山震动,石料慢慢堆地成了‘山岭’。他们一个劲干到腊月二十八,歇了四五天,正月初三又开始了。”
  临沂专署水利队耿队长来到工地指导:“李社长,您准备用多少料物?”
  “二千五百车子石料,七千车子黄泥土。”李义丰回答。
  “咦,那可差远啦!”耿队长看着他说。“得七千五百车子石头,两万车子土,少一点也不行。”
  这话像是晴天霹雳,一下子把李义丰给懵住了。
  这话传到了正在开山辟地的社员那里,社员也泄了气。没等天黑,工地上的六个组长就跑到李义丰那里说:“坏啦!大家都把家伙带回来啦!他们都说:‘要是用那么多料,再有半年也完不成。’‘眼看就开春啦!要是光弄这个,耽误了生产,哪来的粮食吃?’”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李义丰召集村支委开会。李义丰说:“不管怎么样,水库一定得修起来。要不,雨季一到,所有料物就会给山水冲走,那不仅一点好处得不到,还劳民伤财。”支部委员们都同意了他的意见。接着就向党团员发出了号召,号召全体党、团员起模范作用,把大家带动起来。
  所有党、团员都响应了支部号召。在党团员的带动下,全体社员再上山。大家分了工,挑出了15名社员专管水库工程,5个人负责春耕春种,其余青壮年负责整地、运料,女社员们则负责捣粪、送粪、翻地、放蚕等任务。到了阴历四月,水库终于落成,“地里的庄稼,山上的牛羊,树上的柞蚕,也都肥壮地生长了起来”。
  这年雨季,山洪沿着山谷驯服地流入水库,形成了“二十一尺深、十多亩大的湖”。浇地时,闸门一开,滚滚的水流一直放出三里半地,一天能浇十亩二十亩。水利改善,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当年石泉湖每个村民的收入达到了1089斤粮的水平,居于临沂专署的前列。
水土保持的榜样
  1959年12月2日,大众日报以《纵横四千里干劲盖山河》为题报道了“六边”会议。其中特别报道了石泉湖村:“几年以前,石泉湖人民就以治山治水的豪情壮举引起了省委的重视。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同志曾经两次到过这里。这次,石泉湖人民,又像接待亲人一样接待了舒同同志。对于石泉湖人民的干劲,舒同同志给了很高的估价。舒同同志对大家说,石泉湖治山治水最早。他们没有水源,但是搞成了水库,并且搞了三个。过去刷锅水要用三次,现在水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在石头山上栽树,把石头山都绿化了。他号召大家,都要来学习石泉湖人民的干劲。”1957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授予石泉湖村“水土保持的榜样,山区建设的模范”锦旗一面。
  1958年3月,与分布在全省各地的53项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一起,莒南虎园水库动工兴建。当年7月1日水库建成,控制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总库容6105万立方米。这时,正逢大力宣扬石泉湖村艰苦奋斗、整山治水的模范精神,两年后,虎园水库更名为“石泉湖水库”,这是莒南县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真正能称为“水库”的水利枢纽工程。
  多年来,石泉湖水库作为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养鱼、供水为一体的综合利用水库,经历多轮改造,直到今天还在为莒南人民的生产生活发挥着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