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马华侨农场 :多国文化并存的时代回忆

 印尼视角 2020-11-27

       国营福建省厦门天马华侨农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一开始是厦门市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局(简称厦门市侨务局)机关农场。1963年,天马华侨农场成为安置单位。

      1998年全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2002年总人口1072人,在福建省17个华侨农场中规模较小,却有着独到的区位优势。农场地处集美区北部后溪镇港头村,福厦高速公路、孙坂公路和集美大道穿越境内,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1992年,被规划入国家级台商投资区——集美台商投资区。

      天马华侨农场是福建唯一没有下放地方管理的华侨农场,1996年并入福建省华侨实业集团公司,成为集团核心层企业。2002年以后,农场划入厦门市城市规划,并逐步开始整体拆迁安置。2004年10月,农场随华侨实业集团公司划归福建省国资委管理,2012年起至今由省国资委下属的稀有稀土集团主管。

1960年夏,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学生到天马华侨农场

参加劳动,在农场食宿

       40多年来,天马华侨农场,先后安置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的归国华侨600到800人,常住人口1000多人,对安置侨胞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筚路蓝缕  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天马华侨农场积极发展养羊等农副业

      集美沿海居民自古就有利用滨海滩涂造田种粮或养殖的传统,这种围垦通常以挡潮为主,结合蓄淡水、修路、造田和养殖等。

1960年4月,厦门市侨务局开始筹办农场,厦门市侨联也参与筹办。当时是困难时期,为解决侨务系统职工的副食品问题,从1961年开始就在天马山南麓、杏林湾北岸的荒涂海滩上围垦造田,建生产基地,开办机关农场。农场初建时,没有自己的办公、居住地,刚开始都是借住在附近港头村的民宅里。港头村民多姓颜,他们甚至将自己的祖厝借给农场的开拓者们居住。20世纪60-70年代,共围海造田670亩左右,种植水稻,发展养殖业,基本满足本场职工口粮和副食品生活之需。农场以生产粮食为主,在农场领导和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下,归侨们很快学会了水稻和蔬菜的栽培技术,使生活有了保障。

1962年7月开始,厦门市侨务局机关农场开始改制为安置归侨单位。1963年,厦门市侨务局机关农场改名为“国营厦门天马华侨农场”,列入国家计划,属福建华侨事务委员会管辖,并开始接受安置归侨任务,当年安置归侨学生70人。20世纪60年代,天马华侨农场也是侨务干部和归侨学生参加劳动的实习基地。

1970年2月,农场划归厦门市管理。1978年,为安置印支难民,天马华侨农场收归省侨办主管。

多年来,天马华侨农场的开拓者们和归侨侨眷们尝遍了筚路蓝缕的酸甜苦辣,也分享了发展的成果。他们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带来异国情调的东南亚文化。他们的智慧和勤劳、艰辛和汗水成了一代代天马人的集体回忆

异国风情的东南亚民俗风

20世纪80年代,天马华侨农场创办了饮料厂、纸箱厂等工厂

 华侨农场因侨而立,是归侨侨眷的集中聚居地。华侨农场归难侨一直延续着东南亚异国风情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这种东南亚风情文化在华侨农场保留传承,形成了多国文化并存发展的局面,洋溢着浓郁的东南亚民俗风。

天马华侨农场因此也成了南洋文化特色浓郁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从不同地域走到一起,他们带来的生活方式和异域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俨然一个“小联合国”。

归侨们喜欢吃烤、炸等香味较浓烈的食物,调料也是东南亚的香茅、胡椒、咖喱等香辛料为主。家庭的主食、小吃均有东南亚的特色风味。尽管不同的归侨群体都保持着自身的饮食习惯,但在农场共同生活中,他们慢慢接受了彼此的食品与饮食习惯。越南归侨擅长做春卷、大粽子、米糕等,印尼归侨喜欢用咖喱做调料,虽然饮食各有不同,但在彼此的生活交往中,越南归侨接受了印尼的菜式,印尼归侨接受了越南归侨的各色小吃餐点。

互相交融的生活方式

港头村颜氏家庙,天马华侨农场第一批建设者曾借住于此

农场的归侨与本地的村民相比,少了宗祠和神佛观念的崇拜。不同归侨群体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大不同。尽管不同侨居地的归侨在宗教观念及礼俗方面有截然不同的习惯和作法,但他们彼此之间对不同的信仰、礼仪互相尊重着。

对于老一辈人而言,每每提起齐心协力围海造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辛劳和汗水是当地村民和归侨们共同的回忆。因为天马华侨农场的体量较小,因而很多公共设施和港头村是共享的,港头村民将自家祖厝慨然供归侨暂居,他们把归侨们当做“亲戚”,因为有着共同开创、发展农场的情谊,当地村民对归侨的接纳也促进了归侨对当地的认同。

于是,多种文化、民俗互相交融,融合。有些归侨也像当地村民一样在家里如同供奉佛像般供奉祖先的照片,或者也学着中国的扫墓方式到越南去扫墓,可以说是双方文化交融之后的独特现象。

时至今日,很多归侨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周边的村民相差无几:张先生表示,还是会回越南扫墓,但是“扫墓形式跟中国基本一样,像是把中国的传统带到了越南,如带一些杀好的鸡鸭、猪肉等供品到目前祭拜,并清理、打扫下坟前墓后。”另一位归侨周先生谈起如今的生活时,说:“退休后,有时会和老人家下下棋。我太太喜欢跳广场舞。晚饭后我女儿会载她出去跳,她跳得不错,还可以领舞”。像这样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特意强调,几乎已经和当地村民无异了。

正在建设中的3幢31层高的安置房

热爱文体活动 展现农场风貌

“穿过南洋薰风,投进母亲的祖地……”2003年9月3日,同安竹坝华侨农场歌如潮情似火,“福建省华侨农场文化节”在这里隆重开幕。来自全省17个华侨农场的归国华侨们,唱响了振兴华侨农场的心声。

此次华侨农场文化节坚持文体文化、展示文化与美食文化相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印尼舞比赛、东南亚风味美食大会餐,还有南洋风情摄影、书画展等。

天马华侨农场归侨侨眷多且集中,归侨们很多酷爱文艺体育等。从1983年开始,由场共青团支部、民兵营牵头,创办了青年民兵俱乐部,设有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室和一个业余文化补习班,给归侨侨眷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

2000年,农场更投资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设有阅览室,还有乒乓球桌、台球桌等娱乐设施。此次天马华侨农场选派文艺歌舞队、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农场文化节。天马华侨农场的足球队获得常山赛区的第二名,文艺歌舞队演出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活动不仅取得了好名次,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农场的新时代风貌,展示了侨居地文化与闽南文化的多姿多彩。

20世纪90年代末,由国侨办统一部署在各华侨农场

兴建的“侨居工程”

本文参考资料:

《厦门天马华侨农场史》

厦门市侨联、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编著

2017年4月第一版,在此致谢

编辑:许银锑

制作:钱小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