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过后,医疗机构变局及应对预测

 瑶mm75598g76sp 2020-11-27

 专栏作者/栋哥

 实践工作者,边干边学边总结。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疫情逐渐褪去,复工复产成为社会各界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所有人似乎都在寻找这些答案:

这次疫情对于行业的影响有多大?

未来变局中的机会会在哪里显现?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与一段“低谷期”的不期而遇?

 

身为医药人,不论从事药品、设备,还是耗材、诊断试剂,医疗机构是排在咱们首位的“衣食父母”。疫情过后,随着患者就诊的增多,医疗机构就能一切恢复如常吗?

事情显然不会如此简单!我们只有了解了医疗机构在此次疫情后会发生哪些格局的变化,会在今后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才可能针对性的有的放矢,拟定出切实有效的营销方案。

医疗机构现在面临着哪些困境呢?为什么会产生结构性调整呢?想要搞清楚这两个疑问,首先需要明确这两个问题:

1、疫情结束后,患者会出现爆发性增长吗?

按照我们在家被憋疯的情况推论,疫情结束,患者也该倾巢而出,产生“爆发式增长”。

但医疗行为不是简单的吃饭、购物,你想怎样就可以怎样,医疗首先需要有医生、有检查、有病床、有治疗等一系列硬件设施的限制,再有诊疗水平、治疗方案、住院天数等一系列软性服务的加持,才能产生一次完整的诊治过程。

即便患者的就诊意愿强烈,但是在医疗规模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难以产生“爆发性增长”的可能性。由此可以判断,今年整体的患者就诊人数、住院人数、手术人数等指标,将比去年有所下降。

之所以要关心患者的人数问题,是因为医疗机构的盈利模式和患者人数息息相关。

2、现阶段,医疗机构是靠什么方式产生盈利的呢?

医院虽然属于事业单位编制,非盈利机构,享受国家“差额拨款”政策,但经费不足、家大业大,还要让百姓享用“广覆盖”的医疗救治,医院只能承担起“自负盈亏、自给自足”的盈利方式。

简单说,医院的门诊相当于平台的“引流入口”,门诊就医带不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住院病人才是真正的“盈利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检验、手术、耗材、药品等的使用,产生了医保支付和患者自付收入,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因此,衡量一家医院的盈利能力如何,最关键的一项指标就是“住院率”。

疫情期间,患者非迫不得已不会去医院就诊,患者流急剧下降;医院收不到病人,空床率急剧攀升,即便疫情临近结束,床位使用率只有50%的医院比比皆是,疫情造成的医院亏空在短时期内难以快速弥补回来。

现在你还认为医疗机构不会采用非常手段来弥补这一期间造成的损失吗?还在怀疑医疗机构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吗?

那么,医疗机构会采取哪些结构性调整的非常手段呢?对于我们从事的医药行业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和我们实体经营企业一样,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全年收入指标下降”的定局,只有通过“开源”和“节流”两个手段,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所谓“开源”就是增加各种收入的来源,所谓“节流”就是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以达到收支平衡。

医疗机构的“开源”无非会体现在这些方面:

1、增加患者就诊人次:

前文提到“门诊就诊”是引流患者的重要关键。在硬件达不到“广开来源”的情况下,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将蓬勃发展,可以预见,通过互联网复诊和实现常备药配送到门将得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和医疗机构没有关联的“处方外流”可能更加举步维艰。

2、增加床位周转次数:

减少住院天数,加快床位周转,提高病床使用率是医院盈利的重中之重。如何将慢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延伸到院外甚至在家庭中,如何将康复治疗和手术恢复延伸至社区或者基层,谁能够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谁将在本轮变局中胜出一筹。可以预测,大型医院与社区基层成立紧密协作“医共体”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3、增加手术人次量:

手术人次增加是“开源”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手术难度、加快术后愈合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微创手术的更多应用,新的手术方式的学习和改良,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的药物和耗材将得到广泛应用。

4、增加检查手段和频次:

增加新项目就可以带来新的收入。新的检测手段尤其是那些不需要采购新的设备就能提高检测准确率和临床辨识度的项目,如床旁检测、试剂检验、快速筛查等将在年度内受到医疗机构的青睐。

医疗机构的“节流”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减少大型设备采购支出:

动辄百万千万的大型医疗设备将在年度预算中得以消减,毕竟这也是最简单有效的“节流”方式,不得不防。

2、减少高值耗材采购支出:

高值耗材面临着医保DRGs评估和医院采购动力的双重压力,合理有效的采购支出无可非议,但是“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就难保自身。如何推动高值耗材的合理使用,功课需要提早做好。

3、减少不合理用药采购支出:

“合理用药”已是老生常谈,在困难的时局下,必将又会加重了砝码。零差率的情况下,药品本身已成为沉重的成本计量单位,如果再因为不合理用药增加医院支出,不啻于火上浇油。

4、减少人员工资绩效支出:

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实现扭亏为盈,大家一起过苦日子的时期必将共同面临。医院采取降薪减员的对策也是被逼无奈的下下策,这一步谁都不愿意看到。

总之,疫情来临,我们坦然应对,疫情结束,我们也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把困难预估的多一点,把预期降低的低一点,把措施准备的足一些。

此次疫情使我们深刻体会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