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分别,可不分别,心的自由切换!

 身体自愈研究者 2020-11-28

没有分别心,是大家对修行得道者,对神佛菩萨们的一种认知,这应该是一种妄想。可以举无数个例子,破掉这个妄想。我随便举一例。比如饮食,如果都是没有分别的,那什么东西都可以吃。既然他们和我们一样,将特定的东西当作食物,既然有这个特定,当然是有分别的。

上面是举例说明,下面从理法上解释。分别心一旦产生,永远不可能消失,只可能不断的减少,无限减少,减到最后是没有,是空,这个空是唯一的存在形式。既然还有一种存在,说明分别心并没有完全消失,也不可能消失。假如消失了,又如何生出万物呢。万物可都是有分别的。

因此,这里面的规律是什么呢,是可分别,可不分别,心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切换模式。根据什么来切换,根据自己的意愿,生命的本质就在于意愿。想分别就分别,想不分别就不分别。分别和不分别,维度是不同的。

想要体验分别,心在一个维度,是一个分离的维度,万物由此诞生。想要体验不分别,或者说什么都不想体验,什么都不需要,只是宁静的存在,心在另外一个维度,是一个合一的维度,万物由此回归本源。你在哪个维度,由你的心决定,由你想要体验什么决定。

当你在一个分别的维度,你想回归本源时,你需要不断减少分别心。我们被教导不要有分别心,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处在一个分别的维度。当你这么认为的时候,当你有某一个认为的时候,你就是一种分别心。在这种认知模式,人们是不自由的。

你认为得道者,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你认为他们没有分别心,这是一种妄想。我们有的一切,他们都有,他们不可能没有。一切我们有的,他们都有,并且比我们更多。你认为他们不会生气,实际上他们也会。你认为他们不会烦恼,实际上他们也会。

不同之处在于,一切在他们那里都是刹那间生灭,当时有、当时就没了,即有即空。或者说,可以有,可以没有,可以分别,可以不分别。他们有的那些,如果以一种分别的模式去定义,可以定义为喜悦、烦恼、生气等各种形式,但也可以没有任何定义,都是一样的,都是瞬间的存在。

你可以把这理解为,他们有终极的代谢能力,是终极的消化能力。所以,根本上讲,得道者与普通人是一样的,他们是普通人的另外一面。普通人只能分别,得道者可以不分别,可以总是不分别,但也可以分别。如果完全不分别,他们没有办法生活,他们就会离开。

进一步说,他们就是我们。不要把他们想得遥不可及,高高在上。不要去想他们会怎么做,不要去模仿他们。他们只是做自己,你也只是需要做自己。不要怀疑自己,不要不接纳自己,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就处于一种分别的模式中。

你也是神,是那个不生不灭的自由意识,一直都是,永远都是,现在就是。你只是需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要忘记这一点,不要怀疑自己不是,不要怀疑你刚好是那个不幸的人。不论你做了什么,不论你过去如何,那都是在做你自己,不要评判这一切。这是不分别。

假如你评判了,这就是分别心。但你要记住,你是自由的,你可以分别,也可以不分别。分别的时候,你是那个神,不分别的时候,你还是那个神。分别还是不分别,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不论何时何地,你永远做的都是自己,你没有办法不做自己,你有办法不做自己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