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人物•(明)高濂3

 钟家台 2020-11-28

历史人物·(明)高濂3

高濂精於鉴别版本书。其《遵生八笺》第六笺《燕间清谈笺·论藏书》曾对鉴别宋、元版本的方法,以及明代伪造宋版书的种种手段作过详细的论述。他揭露说:“国初慎独斋刻书,似亦精美,近 日作假宋版书,神妙莫测。将新刻模宋版书,特钞微黄厚宝竹纸,或用川中茧纸,或用糊褙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鹿纸,筒卷用槌细细敲过,名之曰刮,以墨浸去臭味印成。或将新刻版中残缺一二要处,或湿霉三五张,破碎重补,或改刻开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氏扣填两头角处,或妆摩损,用砂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灯火燎去纸尾,仍用草烟熏黄,俨状古人残伤旧迹,或置蛀米柜中蚀作透漏蛀孔,或以铁线烧红,随书本子委曲成眼,一二转折。种种与新不同,用纸装衬绫锦套壳,入手重实,光腻可观,初非今书仿佛,以惑售者。或作夥囤,令人先声指为故家某姓所遗。百计瞽人,莫可窥测,收藏家当具真眼辩证。”这些经验之谈,极受后来藏书家和版本家的重视。

6、节欲观念

明代养生画

高濂是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也是一位养生学家。他在《三知论》中提出了“养生有方,首先节欲”的观点。他* 虽认为倚翠偎红,溺快衾裯,是人的本能乐趣。但是性与命相守,神与气相依。如果沉溺其中,必然影响身心和谐,伤及阴阳气血。在《延年却病笺》中,高濂列出十条节色欲的延年方法:“阴阳好合,接御有度;入房有术,对景能忘;毋溺少艾,毋困倩童;妖艳莫贪,市妆莫近;惜精如金,惜身如宝;勤服药物,补益下元;处色莫贪,自心莫乱;勿作妄想,勿败梦交;少不贪欢,老能知戒;避色如仇,对欲知禁”。

综而论之,高濂从阴阳好合的性生活,入房有术的性技巧,勿作妄想的性心理,勤服药物的性保健,处色莫贪的性道德,具体地阐述了节欲观,丰富了中国性学研究的内容。值得指出的是,高濂所处的明代,正是理学盛行的年代。他摒弃“灭人欲”的虚伪说教,进行性文化的探索,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同时,他的节欲理论也不免留下其时代的局限遗迹。除此之外,高濂在《起居安乐笺.人事诸忌》中,还提出了节欲的另一方面,即特殊情态下的性禁忌,认为大喜大怒,男女热病未好,新产月经未净,酒醉饱食之后,俱应节欲而不可交合。

7、重要著作

《玉簪记》

原是取材于《古今女史》,写南宋时陈娇莲与母亲避金兵乱,途中走失,娇莲入金陵城外女真观为女道士,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应试落第,不愿回乡,也寄居观内。一日妙常乘月明弹琴,潘生寻琴声来访。潘生奏“雉朝飞”,妙常奏“广寒游”,情意愈合,潘生遂以情挑,妙常以礼相拒。又一日,妙常在屋中假寐,潘生来访,在书桌上得妙常题情诗,遂共明心愿。一夜,潘生赴约会途中,被姑母训诫,又逼他早日赴试,并亲送至江畔。妙常私雇小舟,追赶上潘生,以玉簪为表记相赠,潘生酬以鸳鸯扇坠,二人相泣而别。后潘生及第授官,得以成婚。全剧共34出。从第16出“弦里传情”(即“琴挑”)起,再通过“旅邸相思”、“媒姑议亲”、“偷诗”、“姑阻佳期”(即“姑阻”)、“知情逼式”(即“逼试”)、“秋江哭别”(即“秋江”)等出的发展,矛盾逐一展开,感情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秋江”的别离,是最初的别离,又是最后的相聚,昆曲中处理得悲戚,而川剧中的这出则是出名的喜剧,又叫《陈姑赶潘》。

《遵生八笺》 共十九卷。记述有关四时调摄、生活起居、延年却病、饮食、灵秘丹药等养生之道,对于各种饮食记述较详。

高濂养身著作《遵生八笺》

高濂是个十分有意思的人。一部《遵生八笺》则可窥其性情与意趣。全书有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饮撰服食笺;燕闲清赏笺;灵秘丹药笺;尘外通举笺。

《遵生八笺》乃是一部养生宝典,据说宋美龄小妹亦对之推崇不已。这与时下所谓小资必读书的《闲情偶记》可视作“双璧”。笺中内容极为丰富,其养生思想是重视形、气之调养,养气以保神,运体以却病。

参考资料

1、高濂。中华博物[引用日期2012-08-21]

2、李玉安、黄正雨。

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3、原所贤。

高濂及其《遵生八笺》、《cnki》,1996年版

4、王立军。

我国明代插花艺术的重要著述——《瓶花三说》、《CNKI1988年版

5、邵美玲。

论《玉簪记》与《绿牡丹》的佳人形象。《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版

6、俞为民。

论明代戏曲的文人化特征(下)、《CNKI》,2002年版

7、王良成。

词场角力 名利之争——述论明代戏曲繁荣的另一个潜在原因、《CNKI》,2009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