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愚公张荣锁

 昵称28795736 2020-11-28

#从破旧石头屋到山村新别墅#

从破旧石头屋到山村新别墅

                                     ——张荣锁带领回龙村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据传说,回龙老爷顶的祖师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太子,他厌倦了尘世的生活来到了回龙,在暖窑修行40年未果,伤心欲归,走到回龙村山下,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磨东西,就好奇地上前询问,那老太太说闺女要出嫁了,但少一根绣花针。说完后老人就变成了一条龙飞走了。太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去后又修行了两年,果然得道成正果,就在老爷顶铁顶庙住了下来。尽管传说中回龙村有仙人、有仙气,但回龙人却一直生活在贫困当中,住着破旧的石头屋,靠山吃饭,靠天吃饭,更别说有个温暖舒适的家了。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近几年来,在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的带领下,他们进行着一次次的居住革命。

如今,进入回龙村,依山建的一排排农民别墅精致宽敞,在绿树青山间熠熠生辉,这就是回龙村民的新山村别墅。每栋别墅230平方米,共建设了100户。谈到即将要入住的新别墅,总支委员李世林禁不住心中的喜悦,他说:“以前我是不敢想,咱山里人不愁吃不愁穿就行了,哪还能住上只有在电视里才见过的房子!”

以张荣锁为首的村“一班人”,为了使村民住上像样的房子,真是操了不少心。1996年在逐步改变落后面貌和不断调整集体经济与农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进程中,回龙村的带头人张荣锁就和村民们一起开始规划新村的蓝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少村民刚开始不太理解,他们说,咱农民能吃上饱饭,睡个安稳觉就很不错了,还搞什么新农村建设。可张荣锁看得更长远:村民居住分散,不利于发展各项公益事业,要想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要想真正提高回龙人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偏远村庄实施集中搬迁,从而实现整体发展、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村委会按照“搬迁也是一种致富”的发展理念,实施了“学好邓小平理论,建设山区特色集镇”的治村方略,开始兴建别具特色的新村第一居民小区。

他们按照分期分批对居住偏远的农户进行补贴性搬迁的政策,提出对要结婚的、家有老人的、贫困山村的实行先搬迁,引导农民逐步搬入新居。1997年第一批18户居民迁进了两层小楼的新房,山民们平生第一次住上了新房,2004年又有42户居民搬入新村。

新村初具规模,整齐漂亮的农民纷纷回到了回龙。已经搬入辉县城区居住的谢三保,家住石板河自然村,原本已在辉县城娶妻生子,他看到家乡的变化,就卖掉辉县城的房子,花20多万元买了辆客运大巴,专跑辉县至回龙线,把家人都带了回来。在新村建设的同时,他们又相继兴建了卫生所、村委会综合服务楼、学校等配套工程。交通、给水、通信、视频以及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社会事业也初步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社会体系。在张荣锁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回龙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五化目标。

2007年新村二区的100栋农民别墅又开始在大栗园动工建设。回龙人又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硬是劈开了两个山头,填平了一条大沟壑一大片平整的土地为自己安家,这批新型别墅建设,时尚美观,村民们正在体会新家带来的幸福。为了打造出美丽的家园,回龙人在新村大栗园先后栽植了奇花百名两万余棵,设置了环保厕所4个、水冲厕所4个、污水处理池3个、定点垃圾池15个,并且配备有专职清洁工长年管理。据了解,三批新农居建设回龙共投入资金500万元,回龙村的文化事业、卫生事业、教育事业、人口计划生育事业等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如今的大栗园村,古老和现代并存,300多棵超过300年的板栗树和新建的村民健身广场相映成趣,村民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万象更新,回龙的山民们真正体会到了新农村大家家庭安居乐业的美满和幸福。

   (原载《新乡日报》2009226日  记者   曹生旭   张晓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