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洪:端午节的来历与名称问题

 古代小说网 2020-11-29

端午节有一个由民间走进庙堂的过程。

端午节纪念邮票

宋人在《参读礼志疑》中讲:

俗礼则所谓委巷之礼,非先王之旧者也。然可行不可行,亦当审其重轻焉。如清明扫墓及端午、中秋俱俗节,古人所无,然今已有之,则亦不可不行也。

可见当时端午仍被称为“俗礼”,只是由于民间影响太大,也就不能不予以承认。

同时的大思想家朱熹在回答他人问到“正礼”与“俗节”的关系时,有一个很通达的回答。问:“行正礼,则俗节之祭如何?”曰:“端午能不食粽乎?重阳能不饮茱萸酒乎?不祭而自享,于汝安乎?”

他的意思是说,端午节大家都吃粽子,你不能置身其外;而你和家人都吃粽子,忍心不给祖宗供上几只吗?所以,尽管是俗节,也就得当“正礼”对待。

《大明会典》

这种有其实事而无其名分的情况,直到明初才有了根本的改变。据《明会典》记载,朱元璋作了皇帝后:

 洪武二年,定时享之制: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岁除如旧。

也就是说官方的祭祀一年五次,而端午得以正式列入其中,终于得到了“正礼”的“待遇”。

至于端午节在民间的历史,那就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源头。通常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赛龙舟、吃粽子,其实这是后起之义。

据《后汉书·礼仪志》的记载,作为一种因应时令的传统,从夏商周开始,每年进入盛夏之前都要有一些和环境卫生有关的举措,并有礼仪化的倾向;到了汉代,综合前面各朝代的做法,确定下“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这就是端午的本初内容。

明陈祖苞刻本《后汉书》

后世到了端午节,都要用艾叶、昌蒲叶剪成小老虎、宝剑的形状挂到门上,要饮雄黄酒,要带绣有“五毒“的兜肚等,都是这一内容的拓展。

而吃粽子的习俗,则是到了东汉、三国前后逐渐形成的——因为在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上开始见到有关的记载。划龙舟的记载出现得更晚,大约要到南北朝的前期才形成了这一传统。

由于这一节日是逐渐确立、丰富的,所以名称也并不一致。

屈原纪念邮票

端午节曾经有三个名称:端午节、端五节和端阳节。其中,端阳节属于别名,与另外两个不发生冲突。

而“端午”与“端五”孰为正根,从古代就一直有不同意见,从唐代开始,宋人、清人都有专文讨论,而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不能取得共识。

主张“端午”是正根的理由有两条,一条是,端午当初不是固定于五月初五,而是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所以称为“端午”;另一种说法是,按照周历(古代另一种与夏历不同的历法),五月的地支为“午”,故称之。

叶浅予绘《白蛇传》

主张“端五”在先的理由是:一、“端”就是“初”,初五自然称作“端五”;二、最早的有关记载是“端五”,“端午”是后起的用法;三、古代“午”与“五”可以通用,所以后来逐渐用“端午”来专指五月的初五。

两相比较,“端五”之说更加合理一些。而由于五是阳数(古代,奇数都为阳性),所以端午节又有了“端阳节”的别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