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的中国古代书法精品。先后分两期展出。本文综合两期展品,按以时代为序列来呈现,包括“商周至魏晋书法”“隋唐书法”“宋元书法”“明代书法”“清代书法”,集中反映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基本变迁轨迹。 展馆入口处,两侧巨大的墙面浮雕密密麻麻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汉字“书”,计有一百七十余个。
前言 中国书法是特指以毛笔表现汉字的艺术。它是中国文字在书法家审美观的长期运用和发展下形成的特有艺术。书法既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也具有欣赏性的艺术价值。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长盛不衰。 先秦时期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两汉魏晋之际,文字的书写已融入创作者的思想而发展到审美阶段,书圣王羲之则确立了草书的典范。唐代的楷书则为后世确立了法则,影响远超前代。宋元书法注重抒发个人性情,帖学流行。明代中期文人书法兴盛,晚期颇具创新精神。清初帖学大盛,中期则碑学博兴,流风所及直至近代。 先秦至六朝书法
商、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既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资料,也是含有艺术内涵的精美书法作品。春秋末期开始,汉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秦汉时期汉字变迁剧烈,书法家大量产生,对之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魏晋六朝时期书法诸体咸备,名家辈出,是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卜辞大版——牛胛骨”图片 牛胛骨下部,正面存刻辞四段,约60余字,背有钻灼痕及刻辞。原为罗振玉旧藏。 局部放大。 大盂鼎拓片轴 《大盂鼎铭文》是一件著名的盂鼎器铭。盂鼎为西周康王时礼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为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也称大盂鼎。清道光初年于陕西岐山县出土。腹内铭文19行,291字。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这里展出的仅是图片。 《大盂鼎》又称盂鼎,之所以冠以“大”是为了区别于小盂鼎。这两个鼎同出,但小盂鼎原器已失,仅存铭文拓本。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石鼓文 第二鼓多字本 辛酉夏五 翼厂 石鼓文: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记述秦皇游猎之事,也称"猎碣"。因分刻于十个鼓状石上,故又名“十鼓文”。
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石鼓刻于秦前还是秦后,考古界无定论。
郭沫若鉴定认为应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时期的作品。刘星、刘牧《石鼓诗文复原译释》 研究认为石鼓文产生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至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焚书令下三十日之内一段时间的可能性较大 。
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秦石鼓文"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 。
翼厂,即朱文钧(1882-1937),字幼平,号翼厂,翼盦,浙江萧山人。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即被聘为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碑帖。翼厂先生学识渊博,能书善画,博学精鉴又酷爱金石,其一生收藏书籍甚富,达10多万卷(册),以古籍、书画、碑帖为多。有汉唐碑帖善本700余种,多属罕见之秘本。故其藏书室名为“六唐人斋”。 会稽石拓本册 明 纸本 每开:纵22.9厘米 横13.2厘米。
《会稽刻石 》 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 年)巡游会稽(今浙江绍兴)时,为了祭奠大禹而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的石碑 。
篆书风格似《峄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 。 原石唐以前已失,至元代有重刻本,此册为明拓本,共四十八开 。 孔宙碑拓本册 清 纸本 每开:纵24厘米 横15厘米 《孔宙碑》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宙碑》,碑主人孔宙,字季将,孔融之父,碑今在山东曲阜孔庙。其书法文字结体端庄而飘逸,风度翩翩,是汉隶中的精品。此册为清乾隆拓本,共五十单开。
曹全碑拓本册 清 纸本 每开:纵23.8厘米 横14.1厘米《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今存陕西碑林。书法风格秀逸多姿,结体匀整,为历代书家推崇,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此册为清康熙拓本,共四十六单开。
公元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献出。《万岁通天帖》的名称始于宋代岳珂。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十卷二十八人书,在唐代称为《宝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宝真斋法书赞》卷七著录,称残存的七人十帖连尾款的一卷为《万岁通天帖》。《宝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传之于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重装后,次序错乱,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1922年溥仪携往长春,1948年由郑洞国率部在长春起义时,交于负责接收的解放军部队,1954年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 荟顿首,,为念。吾疖肿,甚无赖,力不次,顿首。题签字为:臣十代叔祖晋侍中卫将军荟书) 《疖肿帖》书法笔锋刚健挺拔,极有力度,神韵清和秀雅,独具一格。风格与其恬虚守清、与王荟不慕荣利的人品相表里,是“书如其人”的又一例证。 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 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集泽山村,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公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七月廿七日。 用笔风格:用笔中的起、收笔变化较多,顺锋、逆锋、出锋、藏锋各具特色;而行笔过程则相对较为单纯,减少了提按、曲直之变而求线条之通畅、劲挺。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 臣九代三从伯祖晋黄门郎徽之书 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胜,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异恶悬心,雨湿热复何似,食不?吾牵劳并顿,勿复,数日还,汝比自护。力不具。徽之等书。姚怀珍,满骞。
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职帖》),行楷: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职三载,家贫,仰希江郢所统小郡,谨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启。 《太子舍人帖》规整秀雅,端庄柔和,楷中带行,静穆纯朴,反映出很深的功力。
第八帖王慈《栢酒帖》:臣六代从伯祖齐侍中懿子慈书 得栢酒等六种,足下出此已久,忽致厚费,深劳念慰。王慈具答。唐怀充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范武骑。汝比可也,定以何日达东,想大小并可行。迟陈赐还。知汝劣劣,吾常耳。即具。
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一日无申,只有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何强,晚当故造迟叙谈。惟反,月。 《喉痛帖》不拘成法、大胆泼辣。通篇观之,结字险峻,上窄下宽,左右拉开距离,形成强烈的对比。笔画忽粗忽细,章法茂密,楷、行、草相杂,别具一格。既传承二王笔法,又流露出自我创新的意识。 此外,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 南宋岳珂
元代张雨 明代文徵明。 明代董其昌 “峄山碑拓本册”,清,纸本。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
碑文篆书传为李斯所作,原石早已不存,后有宋人摹刻。此册为清翻刻本,共三十八开。 乙瑛碑拓本册 明 纸本
此册为明拓本,共四十三开。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立,碑今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匀停,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 兰亭集序拓本卷 北宋 纸本
《兰亭集序》是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 (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 ,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文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书法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真迹已佚,有“神龙本”等流传。此卷为北宋拓本,有张则之诸家收藏印,拖尾有董其昌、荆溪柱二人跋,《石渠宝笈续编》 著录。 《始平公造像记拓本册》,清,纸本。 《始平公造像记》是北魏所造石像的一篇题记,文字阳刻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其文字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以阳刚之美流传于世。此册为清末拓本,共六十开。 之二 之三 东晋楷书曹娥诔辞卷
详图。 真书曹娥诔辞卷 佚名 东晋 绢本 纵32.3厘米,横54.3厘米。 此卷墨迹是传世小楷书早期杰作。
书者名字已佚,但就作品本身风貌及有关文献记载,可以确认为唐以前的作品。 隋唐书法 隋代立国较短,书法臻于南北融合,为唐代书法起了先导作用。唐初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推动作用。唐初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为代表,而后有颜真卿、柳公权等,奠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草书前有孙过庭,后有张旭、怀素,气势飞动,格调不凡。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他博览古今,书法尤工正、行二体,学二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笔力险劲刻厉,意态精密俊逸,法度森严。 唐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卷》纸本。
全卷纵25厘米,横308厘米。
此卷为欧阳询早年用功之作,首尾百余行,前后千余字,自始至终,丝诸不苟。
用笔横划竖起,笔锋似露实藏,中锋多于侧锋。 字体修长,结字疏密适度,章法字距密,行距疏,用墨虽重而肥瘦适中,无“绝浓必滞锋毫”的弊病。 虽为早期之作,却已有“劲险刻厉”的风格。 唐欧阳询的《行书仲尼梦奠帖卷》 评论和赞誉部分几乎占据了全幅长度的四分之三。只有中间部分是欧阳询所写“仲尼梦奠帖”,共七十八字。
此卷为其晚年精品,共九行,七十八字,章法疏朗,结字修长严整,行笔顺应结字与章法,瘦劲猛锐又自然流畅。 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具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乾隆题:“真迹无疑”。 明首辅杨士奇跋。 清高士奇跋。 元郭天锡跋。 赵孟頫题跋。 清王鸿绪跋。 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 纸本 其作者在北宋初被误认为是谢灵运,至明董其昌方指出为张旭所书。 张旭(658~742年),字伯高,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为人洒脱不羁,豁达豪放,嗜好饮酒。书法以“急风骤雨之势"的草书最为知名,世称“狂草 ”。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并称为“三绝”。黄庭坚评其书为“草书之冠冕”。其书法笔画连绵回绕,纵逸飞动,字形变化丰富,布局大开大合,气势博大,激情充溢而又不失规矩。
此卷于五色笺上狂草书庾信《步虚词》二首: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 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
谢灵运《岩下一老翁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唐沈弘楷书龙朔二年写《经卷》 纸本
此卷为经生沈弘于云际山寺所书《阿毗县毗婆沙智挞度修智品第四》,属唐写经代表作品。小楷经文结体严谨,端庄秀媚,开唐初瘦硬劲健之新风貌。 书者在书写中达到了平和静穆的境界,至使通篇万余字,贯彻始终,无一懈笔,不失行次,这种超脱不俗的高雅性情和精良的书法技巧为初唐写经少见之佳品。
唐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唐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今属浙江富阳) 人,一说河南人。官率府录事参军,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工正、行、草书,对后世书坛影响颇大。 书体以草为主,也掺杂一些章草,但与《书谱》面狐颇不一致。但草法上下连接,甚为精熟,无一乖笔,殊堪玩味。卷后有宋王诜跋,颇为珍贵。此卷并非孙氏原作,而是宋元间人的临仿本,临仿年代,尚有争议。 唐佚名草书《恪法师第一抄卷》 为罗振玉先生旧藏,上有罗氏三方用印。纵28.9厘米,横777厘米。通篇用草书写于较为厚实的白麻纸之上,共用纸19张,全文501行,每行多则27字,少则22字不等,约1万3千余字。文本主要内容为讲经稿,所涉经义较广,篇中无明确纪年和作者。但通过对所用白麻纸的年代认定,结合潘吉星先生和日本学者藤枝晃先生对敦煌用纸实验和研究表明这种白麻纸应在唐开元年以前的盛唐时期。而十九张的整体使用基本上可证明书写时代为唐垂拱至开元之间。
唐怀素论书帖卷 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今)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发。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书法无狂怪之势,有别二王等前人草法,圆浑高雅。或以为唐、宋间摹写本。怀素的《论书帖》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赵孟頫、项元汴等人题跋。
赵孟頫题跋: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缴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延祐五年十月廿三日为彦清书,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 题跋: 题跋:
题跋:
唐《王居士砖塔铭》拓本册 全称《大唐王居士砖塔之铭》,唐上官灵芝撰文,敬客书,敬客生平不详,铭刻于显庆三年(658年),明万历年间出土。此册为明拓本,共七开。 此铭是初唐楷书碑刻之上品,书法既有唐楷之严谨法度,又有魏晋之飘逸神采,楷法精妙,体势俊逸,风神挺秀,婉丽秀整,深获世人喜爱。
原碑于明万历年间出土于陕西西安终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后便断裂,传世佳拓极少。
此拓为初出土拓本,剪裱装册,共七单开。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拓本册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人。柳公绰之弟。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简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立于会昌元年(841年),现藏西安碑林。 其书法体势劲媚,骨力遒劲,结构严谨,字体清秀,有“柳骨 ”之称。
此册为南宋拓本,共五十单开。 唐颜真卿《东方朔像赞册》 颜真卿(708—784),京兆万年人,字清臣,曾为平原太守,故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颜真卿家学渊博,尤工于文字训诂。其书从褚遂良、张旭等大家笔法,又受姻亲陈郡殷氏影响,古法为之一变。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自成一格,世称“颜体”。 楷书,碑文所刻“平原太守颜真卿书”,内容为晋夏侯湛所撰《东方朔画像赞》。碑额篆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天宝十三年(754)十二月立于德州。 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正值壮年,神明焕发,意气干云,颇为后世珍重。此作清劲雄壮,峭拔开张,为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苏东坡曾盛赞之,认为此碑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宋元书法 北宋欧阳修行书自书诗文稿卷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以文章著称于世,为唐宋古文八家之一。主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书法字体新丽,神采秀发,自成一家。 此卷由《欧阳氏图谱序》手稿后部及《夜宿中书东阁诗》两部分组成,手稿受颜真卿影响,落笔提按。 节奏分明,通篇随意轻松,虽多有涂改、增删处,仍显得流畅自然。 卷后有元张雨等十余人题跋,《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张雨跋
赵孟頫跋
南宋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微宗,北宋 皇帝、书画家。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极一时之盛,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编辑《宣和书谱》、《宜和画谱》。 此卷书于十一米描金云龙笺上,笔势洒脱劲利、变幻莫测,一气呵成,有如疾风骤雨,气派非凡。 书于宜和壬寅(1122年),作者时年四十岁。 书法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体"。 赵佶瘦金体楷书较多见,草书流传绝少。
南宋赵构章草书洛神赋卷 赵构(1107~1187年),即南宋高宗皇帝,字德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封康王,靖康二年(1127年)于临安即皇帝位,在位三十六年。留心书画,对书法用功尤勤,初学黄庭坚,后学米芾,进而上溯晋唐,对南宋君臣书法影响尤大。 卷未“德寿殿”款并钤 “德寿殿御书宝”印,可证为退位后隐居德寿殿所书。 此卷章草书曹植《洛神赋》全文,格调古朴,运笔沉稳圆厚,草法谨严又富于韵致。虽是草书,字字独立,变化很多,熟练生动,提按转折无不如意,字与字之间无引带,仍然感觉一气呵成、流畅自如。
宋赵昚章草书后赤壁赋卷 赵昚(1127~1194年)即南宋孝宗皇帝,字元永,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继皇帝位,在位二十八年。工书法,自云一生别无他好,唯读书写字为娱,书风受高宗赵构影响。 虽为草书,不温不火、从容自如,无连绵之习,用笔起讫分明,气脉连贯。 此卷于瓷青绢泥金章草书苏轼《后赤壁赋》,笔划秀劲匀整,行笔圆转流畅,可见赵构影响。卷后有元俞贞木等跋,经《石渠宝笈》等著录。 宋王岩叟等四贤行书尺牍合卷 王岩叟(约1042—1092年),字彦霖,大名清平(今河北)人。幼即聪颖,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宋哲宗时迁监察御史,后拜枢密院士。此卷为北宋王岩叟等四人行书尺牍合卷,首为王宕叟《淳夫帖》,余依次为《参政帖》、《大孝帖》、《持正帖》,作者皆待考。曾经明项元注、清宫递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淳夫帖》。字体为行楷,信札,七行,四十七字。全文为:“岩叟启:早来略喜瞻晤蒙教。敬审向夕台侯万福,未即上谒少叙谢意。仅奉启不宣。岩叟再拜,给事淳夫侍讲台坐。十八日。”钤有“石渠宝笈”、“宝笈三编”、“项墨林鉴赏章”、“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参政帖》
《大孝帖》 《持正帖》
宋陆游行书自书诗卷,纸本。全卷纵31厘米,横701厘米。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官枢密院编修、知蘷严二州、宝章阁待制等。以诗著称,一生作诗近万首。亦擅书法,草书学张旭,行书学杨凝式,笔姿瘦硬清新,风格独具。 此卷行书自作诗《记东村父老言》等八首,笔法老道,行笔流畅,既不刻意求工,又不故作姿态。书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作者时年八十岁。 引首有明代程南云篆书“放翁遗墨”四字。 《记东村父老言》原上一缕云,水面数点雨。夹衣己觉冷,秋令遽如许!行行适东村,父老可共语。披衣出迎客,芋栗旋烹煮。自言家近郊,生不识官 府,甚爱问孝书,请学公勿拒。我亦为欣然,开卷发端绪,讲说虽浅近,於子或有补。耕荒两黄犊,庇身一茅宇,勉读庶人章,淳风可还古。 《访隐者不遇》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时数点。兰亭在眼久不到,每对湖山辄怀歉。雅闻其下有隐士,漠漠孤烟起松崦。独携拄杖行造
之,枳篱数曲柴门掩。笛声尚斤人已遯,日啜薄糜终不贬。何如小住共一尊,山藜野芋分猿嗛。 《游近村》:度堑穿林脚愈轻,凭高望远眼犹明。霜凋老树寒无色,风掠枯荷飒有声。泥浅不侵双草屦,身闲常对一棋枰。茆檐蔬饭归来晚,已发城头长短更。 《癸亥初冬作》开岁忽八十,古来应更稀。我存人尽死,今是昨皆非。爱酒陶元亮,还乡丁令威。目前寻故物,惟有钓鱼矶。 《美睡》老来胸次扫峥嵘,投枕神安气亦平。漫道布衾如铁冷,未妨鼻息自雷鸣。天高斗柄阑干晓,露下鸡埘腷膊声。俗念绝知无起处,梦为孤鹤过青城。
《渡头》苍桧丹枫古渡头,小桥横处系孤舟。范宽只恐今犹在,写出山阴一片秋。 《杂书》蒲龛坐久暖如春,纸被无声白似云。除却放生并施药,更无一事累天君。万物并作吾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走遍世间无著处,闭门锄菜伴园丁。 近诗一卷,为五七郎书。嘉泰甲子岁正月甲午,用郭端卿所赠猩猩毛笔 ,时年八十矣。
拖尾有元人郭畀、俞庸、程郇三段长题,对陆氏文章翰墨至为推崇,认为是先生得意之作。还有明人陈琏、沈周等题跋。 题跋。 题跋。 题跋。 宋朱熹行书书翰文稿卷,纸本,书心一:纵33.5厘米 横45.3厘米;书心二:纵28.2厘米 横113.6厘米。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寓居建州。南宋绍兴十八年进士,官至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为南宋理学的奠基人和发扬者。书法早年学钟繇,善行草,尤善小字,书风沉着典雅。 此卷由《覆允夫纠掾书》手札和《大学或问诚意章》文稿组成。 卷前有佚名绘肖像。画中人物丰满,神态逼真。史料记载,左侧清瘦、白须者为朱熹,右侧可能是其表弟程洵,二位都是当时的大儒。 《七月六日帖》,作于1196年7月6日,是朱熹67岁时写给表弟程洵的一封信。 《大学或问·诚意章》手稿。纵28.2厘米、横113.6厘米,则时见隶笔,以方见长。朱熹在临终前仍在修订《大学或问》的注释,可见这份手稿是大儒在生命尽头绽放的最后“一朵花”。 运笔迅疾,前后呼应,转折自如,行笔中稍敛笔锋,掺以隶意。
卷后有元朱公迁、明文徵明等十一人题跋。 元 朱公迁题跋。 元 虞集题跋。 明文徵明题跋。 宋文天祥行草书木鸡集序卷,纸本。纵24.5厘米,横96.5厘米。 文天祥(1236—1282年),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人。进士及第,官至赣州提刑。擅诗文,有《文山集》传世,书法出自《淳化阁帖》,师法“二王”,具晋人风韵。 此卷为作者应同乡张疆之求,为其《木鸡集》所作的序言,通篇笔势迅疾,清秀瘦劲。具有俊逸豪迈之气。书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作者时年三十八岁。 三百五篇,优柔而笃厚,选出焉,故极其平易,而极不易学。予嘗讀詩,以選求之。如曰:駕言陟崔嵬。我馬何虺隤。我姑酌金罍。维以不永怀。如曰:自子之東方,我首如飞蓬。豈無膏与沭。为誰作春容。詩非選也。而詩未嘗不選。以此見選实出於詩,特從魏而下,多作五言耳。故嘗谓学選而以選为法。則選为吾祖宗以詩求選,
則吾視選为兄弟之国。予言之而莫予信也。一日,吉水张彊宗甫以木雞集示予,何其酷似選也。从宗甫道予素,宗甫欣然。便有平视曹劉沈謝意思。三百五篇,家有其书,子歸而求之,所謂吾道东矣。 元赵孟頫行书心经册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曾任翰林侍读学士等职。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倡导复古,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师法自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为元代艺坛领袖。
《心经行书册》原为手卷,入清宫后改为册页,并加装檀香木雕花夹板,经文前后的白描《观音像》、《韦陀像》为清人所绘。 此册是赵孟頫为中峰和尚所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六开。 行笔急速流转,纯法二王。 册后有明王穉登跋,《秘殿珠林续编》著录。经文后的白描《韦陀像》。
元赵孟頫行书欧阳修秋声赋卷 《秋声赋》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由景生情,抒发其心里的苦闷及对人生不易的感悟!赵子昂以行书抄录本赋。 行笔洒脱流畅,结体丰容缛婉,行间茂密,气韵汇通,得二王遗韵。 该帖一气呵成,圆转遒丽,妍润多姿,乃精美绝伦,绝世之作。 款识上有康熙帝玄烨御书钤印“康熙御笔之宝”。
元鲜于枢行书王安石诗卷 鲜于枢(1246~1301年),字伯几,号困学民,渔阳(今北京)人,寓居扬州。官至太常寺典簿。能诗赋、精鉴赏,擅书法,真、行、草皆工,行草取法唐人,奇态横生,笔力劲健,与赵孟頫齐名。 此卷行书王安石《题侍郎山水》等诗四首:《题侍郎山水》、《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示元度》、《奉酬约之见招》。字大如拳,刚健挺拔,用笔流畅,时有勾连,一气呵成。书于元至元辛卯(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作者时年三十六岁。卷后元明邢侗跋,曾经《石渠宝笈》著录。
《奉酬约之见招》: 君家段干木,为义畏人侵。冯轼信厚礼,逾垣终褊心。川坻宁有此,园屋谅非今。雨过梅柳净,潮来蒲稗深。种芳弥近渚,伐翳取遥岑。清节亦难尚,旷怀差易寻。子猷怜水竹,逸少惬山林。况复能招我,亲题汉上襟。 右荆公杂诗。至元辛卯二月八日过君锡真味堂,出纸命书,遂为尽(书)此。 君锡书法得前人之正,又所收秘笈在诸家法帖上,亦须拙笔,亦爱忘其丑之意耶。鲜于枢记。
辽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