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学院是我国医务界的翘楚。协和医学院有位很有名望的教授——林巧稚。她给学生讲“做一个好医生”的三个标准:一是有高尚的医德,一切从患者考虑;二是有精湛的医术,能解除患者的疾苦;三是有服务的艺术,取得患者的信任。对此,林巧稚身体力行,并且以此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 在一次考评中,林巧稚要求学生们观察孕妇的分娩过程,然后写出一份病历记录,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结果只有一份病历记录被评为“优秀”,其余均不及格。学生们惭愧不已,自我检讨,但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林教授严肃地说:“你们的记录没有错误,但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漏掉了什么呢?”学生们反复查看,实在想不出漏掉了什么,于是便去研究那份“优秀”病历记录。结果他们发现,各项记录都没有区别,只是那份“优秀”病历记录里多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原来,在林巧稚眼里,这就是“优秀”与“不及格”之间的差距。 那份“优秀”病历记录记下了分娩过程中“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说明这个学生不只是有板有眼地记录了她分娩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手术程序、体征变化等,还从产妇经历煎熬所体现的外部情景作了客观的记载,他观察了手术过程,更是观察了产妇变化——注重服务对象,从患者角度考虑。因此,在林巧稚看来,这份病历记录是“优秀”的,而其他学生轻忽了后者,“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即使前者写得再完美、再准确,也是“不完整”的、“不及格”的。于细微处见精神,林巧稚如此考评学生,彰显出她“高尚的医德”和“服务的艺术”。 这种“高尚的医德”和“服务的艺术”,在林巧稚准备投身医学事业时就具备了。1921年夏,林巧稚从鼓浪屿动身赴上海报考协和的医预科。那届只招25名学生。最后一场英语笔试时,一位女生突然中暑被抬出考场。林巧稚放下试卷就跑过去急救,结果她原本最有把握考好的英语却没考完,以为落榜无疑。可一个月后,她却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林巧稚考生乐于助人、处理问题沉着,表现出优秀的品行。协和校方看了报告,认真研究了林巧稚的考试成绩,认为她的其他各科成绩优秀,于是破例录取之。 无论是考场急救,还是考评学生,林巧稚都是信奉“高尚的医德”和“服务的艺术”。一个医生固然需要精湛的医术,但是倘若缺失“高尚的医德”和“服务的艺术”,那么这个医生离“优秀”的境地还有一段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