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脊柱不稳诊断标准?

 遊俠2024 2020-12-01










一、上颈椎不稳的诊断指标项目测值

项目                     测值

寰枕轴向旋转   >8度

寰枕轴向位移   >1mm

寰枢轴向旋转   >45度

寰枢前间距   >4mm

寰枢后间距   <13mm

寰枢侧间距之差   >=2mm

寰枢侧间距之和   >=6.9mm

二、White等采用顺序破坏韧带的方法总结出下颈椎不稳的量化诊断标准,总分大于等于5为不稳定。

受 损 结 构                                      评分

前柱破坏或丧失功能    2

后柱破坏或丧失功能    2

X线诊断:休息位:相对矢状面位移>3.5mm (2)

(共4分) 相对矢状面成角>11度 (2)

伸屈位:矢状面位移>3.5mm (2)

矢状面旋转>20度(附件1)    (2)

三、发育性椎管狭窄

矢状径小于13mm或Pavlov’s距离:d/c<0.8   1

脊髓损害    2

神经根损害    1

椎间盘异常狭窄    1

危险性负重    1

Image00000.bmp (166.34k)


四、腰椎不稳参考诊断标准:

1、动态侧位X线片示椎体向前或向后滑移大于3mm,和(或)椎体在伸屈过程中旋转活动度增大,L5-S1节段大于20度,其上位节段大于15度。

2、反复发作的下腰痛。

3、活动或轻微的用力即可引发下腰痛。

4、休息或用围腰、支具外固定治疗可缓解。

5、腰椎内固定手术史。

以上五点若满足前两项,同时满足后三项之一者即可诊断临床不稳。


不十分赞同目前脊柱不稳的评价方法。原因是不稳引起的疼痛会导致脊柱周围肌肉紧张,真正不稳移动的范围并不大。而达到诊断标准的不稳,多数不需要治疗。

因此,主张动态看问题。


脊柱的稳定性反映了载荷与其作用下所发生位移之间的关系。在同样的载荷下,位移越小, 稳定性就越强。因此, 脊柱的不稳意味着在正常载荷下即出现了异常活动、应变和变形。White 提出了临床稳定( clinical stability ) 和临床不稳( clinical instability) 这一概念。认为在生理载荷下, 脊柱各结构能维持其与椎体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 不会引起脊髓或脊神经根的损伤或刺激, 故称为临床稳定; 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 就称为临床不稳。

临床不稳在生物力学上, 是指运动节段的刚度下降、活动度增加, 与正常结构相比, 不稳的脊柱在同样载荷作用下发生更大的位移; 在临床上, 不稳脊柱的过度活动可导致疼痛, 潜在的脊柱畸形可能导致脊髓及脊神经组织受压损伤。上述两方面的含义可以分别命名为“脊柱不稳”和“脊柱不稳征”。也就像楼上前辈所说的, 当存在脊柱的过度活动和(或) 异常活动时,并不一定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不稳引起的疼痛后,真正不稳移动的范围又不大,达不到诊断影像学不稳的标准。

脊柱的不稳一般经历不稳,代偿性稳定重建,再次失稳三个阶段。而早期治疗目的为1.使颈椎被破坏的节段在理想的功能位充分愈合;2.防止对颈椎其他组成部分及脊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并使原已损伤的神经组织尽可能恢复功能;3.防止颈椎原有畸形进一步加重或出现新的畸形。


腰椎节段性不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Fry—moyer等[8]极度屈曲与过伸的侧位X线检查,其诊断标准是临近的椎间隙成角超过15°或位移超过3mm。必要时可加摄正位侧屈动力片,观察椎间关节有无松动及其程度。此标准不仅可作为诊断依据,同时也是判定治疗效果的标准之一。White等通过对体外腰椎运动范围的生物力测试及文献回顾,认为静态测位X线片上椎体水平位移>4.5mm或相邻椎体矢状位成角>22°即可确立诊断,并认为动态侧位X线片相邻锥体矢状位成角(L1—2,L2—3,L3—4)>15°、L4—5>20°,、L5—S1>25°可诊断为腰椎不稳,此标准目前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