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界,一向对汉墓的评价就是“十室九空”。因为汉朝特别是西汉,崇尚厚葬,这让盗墓贼艳羡不已。从目前对汉墓的考古发掘来看,几乎都有被盗的痕迹,有时候甚至被盗多次,连绵几百上千年。然而,河北满城汉墓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那是在1968年时,当某工程兵部队来到河北省满城县执行一项国防任务时,却发现当地一处山顶的岩石结构非常古怪,几乎没有碎石。经过小心翼翼地发掘,震惊世界的满城汉墓被发现,这里是中山国国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最终归宿。 中山靖王刘胜本是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口口声声称为先祖才出名,但满城汉墓的发现后,他却随着琳琅满目一万多件文物而名扬天下。在这一万多件文物中,最出名的是刘胜及妻子窦绾所穿的金缕玉衣以及本文要说的这盏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是在刘胜妻子窦绾的墓葬中被发现的,当时它随着案几上其它陪葬品洒落一地,零件都已震开。但当考古工作者将它组装修复后,立即被它所震撼。当时就有文物专家不无感动地说:这盏宫灯,仿佛是老祖宗跨越两千多年,送来了汉代的那一束光! 长信宫灯是什么样子,相信大家都会很熟悉。它的整体造型就是一个跪坐的宫女双手持灯,左手托住灯底,右手提着灯罩。最巧妙的是,右手的衣袖覆盖在灯顶,其实里面是中空的,正好让蜡烛燃烧后的烟雾排出。人物内部也是中空的,里面可以放置清水,让烟雾得到过滤和净化,从而达到保护坏境,净化空气的作用。 这说明,在遥远的西汉,宫廷上层社会之中,不仅过着悠闲富足的生活,而且还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 这盏精美的宫灯,是才用分铸的方式做成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既可以方便拼装,也可以自由活动。比如灯罩嵌于灯盘之中,可以旋转调节方向,从而达到改变光线强弱和方向的作用。 不光如此,整个宫灯看起来也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它的外表通体鎏金,这个工艺不仅增加了宫灯的颜值,更让它历经千年而不会锈蚀,依然大体保留了原来的风采。这盏宫灯被发现后,立即引起了高度重视,被当作国宝收藏在河北博物馆。 其实,我们熟悉的长信宫灯一直存在着名字上的争议。当初之所以给它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在上部灯座底部周边,有这样21个比较显眼的铭文: 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 因为长信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汉窦太后居所长信宫,所以就给它以此命名。然而在后来的仔细观察后,发现它还有大大小小八处铭文,一共有65个字。这些铭文之中,有六处提到了“阳信家”,因此很多人认为,长信宫并非此灯原来所在,而“阳信家”才是宫灯的第一任主人。 这种猜测并非没有道理,宫灯上部的21个字,虽然显眼,但略显潦草,而且后刻痕迹明显。倒是“阳信家”所在的六处铭文,却是工整规范,就像是一同铸造时就已经铭刻的。那么关键的问题是,长信宫很好理解,“阳信家”又是谁呢? 在文物界有两个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这盏灯的主人是阳信公主,她是汉武帝的姐姐,后来被封为平阳公主。但这个说法与当时的制度有所冲突,支持者并不多。 更多的文物专家认为,“阳信家”应该是指阳信夷侯的刘揭家族。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但普遍认为《史记》记载刘揭之子刘中意因为“七国之乱”而被废黜。他的土地和财物都被籍没,所以很可能就是在此时,长信宫灯送入了朝廷,放入了窦漪房所在的长信宫。 刘胜的妻子窦绾和窦太后是近亲,有可能因此获赠长信宫灯,并将它视若珍宝,带到了地下给自己陪葬。 尽管如此,长信宫灯这个名字已经深入人心,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也不会去随意更改了。它曾经在1973年和2000年两次被邮政部门选为邮票主题,更让它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闪耀的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