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当作水瓢的文物,8块钱被博物馆收购,22字铭文让它成为国宝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北的一位农民在地里干活,突然挖到了一个老物件。不光在当时,现在我们看到这件物品,也一定会把它当作水瓢。于是,这位农民物尽其用,还真的就拿回去当水瓢用,而且一用就是十多年。直到进入八十年代,各种文物征集活动在民间开展,农民想起家中的水瓢应该也是老货,就带着它向专家请教。

原本,专家看到第一眼的时候,同样觉得貌不惊人,准备放弃的。出于礼节,他还是拿起来自信端详起来,结果在水瓢的外壁之上,赫然刻着这样铭文:

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琊。容一升,重斤二两,工师骏造。


字迹清晰,是由隶书写就的。专家紧急叫来同行,经过仔细辨别,得出了惊人的结论。原来,这并非普通的水瓢,而是汉代的计量工具铜升。本来铜升也不足为奇,但上面的22字铭文,却使其身价倍增,一跃成为国宝。

就这22个字,有什么稀奇的?小珏为您解释解释。“上林”的含义很多,但普遍认为是汉武帝刘彻修建的上林苑,是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共府”指的是“供府”,即供应物质的内设机构。也就是说,铭文明确告诉我们:它出身高贵,是皇家御用之物。


“初元”是汉元帝刘奭的年号,初元三年即公元前46年。琅琊是汉代的琅琊郡,现在是山东诸城一带。“受琅琊”指的是这件物品由琅琊郡制作并呈入宫中。铭文中这七个字真不得了,它明确告诉我们两千多年的文物确切制造时间和地点,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容一升,重斤二两”虽然简单,确实这件文物的核心内容。前面说的是它的容积,后面说的是它的自重。专家们研究的时候,也感到很好奇,1982年时陕西礼泉出土的战国两诏铜椭量,同样标称一升,测量后世198毫升,那么这个汉代的铜升的一升又是多少呢?


这个实验并不复杂,测量结果是200毫升,抛去天然的误差,这说明汉代和秦代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这也充分说明史书记载“汉承秦制”所言虚言。至于说铜升上还有自重,那相当于“毛重”,铜升中溶液的重量也就不难被确定。

最后的四个字“工师骏造”指的是一位叫做骏的工匠制造了这件铜升。这可不像许多紫砂壶等文玩上有制作者的底款是为了彰显身份,这个铭文有个严肃的用途。在古代,这叫做“物勒工名”,小到一块砖头,一个陶壶,大到亭台楼榭,都有制作者的名字,讲究的还包括监工、总督的名字,方便出了问题之后的追责。

所以,这件文物被命名为“初元三年上林共府升”,又称为“上林共府铜升”。尽管当初它只是皇家园林中不起眼的量具,但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国宝。而且,它的铭文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价值。


原来,这22字的汉隶特别优美,别有一番韵味,是地地道道的古意。因此,在许多书法大赛中,经常都能见到爱好者以临摹的这段铭文参赛。即便它并没有什么励志的意义,也不是脍炙人口的名文,但就是以本身的书法形态,备受青睐。

我们祖先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件铜升只是其中小小一个。也许,还有许多文物正在不为人知的一角,等待我们的发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