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弃媒体 出走BAT 他成了“腿上粘着泥巴的农贸商”

 蓝媒汇 2020-12-01
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


李国训(前排中)和百度前同事

媒体人、公关人,农贸商,三个标签定义李国训,也是他三次跳槽的路径。

曾经为了理想初进媒体,看到另一种理想离开媒体。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李国训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全情投入到并不熟悉的互联网农业之中。

他现在是“一亩田”的市场副总裁,而“一亩田”是由一群BAT前员工创立的互联网农业项目,也是这个领域里最具风头的公司。要知道,农村电商存在巨大的开发空间,早年间,网易养猪给这一行惹来了不少的目光和质疑,而现在,京东、阿里也纷纷在这一行进行布局。

李国训也是BAT前员工,而在BAT之前,他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媒体人。

2002年到2009年,李国训先后在中国电子报、财经时报做记者,其专业度在业内有小名气。如果不是因为财经时报出了“事故”,也许李国训没想过要转型。

“财经时报倒闭之后,我有继续做传统媒体记者的机会,但我还是考虑了转型,去了腾讯做网络新媒体”,李国训说。2009年的那时,业界关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讨论远没有现在激烈,新媒体方兴未艾,传统媒体继续着传统的强势。

两年之后,李国训出走腾讯,进入百度公关部任高级经理。“在百度工作期间状态不错,待遇也很好,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亩田后,我纠结了。”

李国训纠结正是今年春节过后。那时,初创于2011年一亩田项目,已经走过4个年头。从一纸理想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农产品诚信交易平台。一个周六,李国训来到这家互联网农业公司,所见所闻似冲击波一般打入他的内心。

“我本身对互联网农业了解不多,也没有太大兴趣,但是在周末看到这个公司的员工都在加班,其中有很多还是我的朋友,他们专注而且充满激情,我感觉他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这也让我热血沸腾”,李国训回忆说。

反复考虑了两个礼拜,李国训决定出走百度,加入一亩田,严格来讲这并不算“媒体人创业”,但新的领域、新的概念与李国训身上曾经的旧标签相结合,一段“互联网+”的未知旅程开启,且堪比一次惊心动魄的创业。

据李国训透露,在春节期间,一亩田线上日交易额约6000万元,到今年7月,日交易额已经达到3亿元左右。据媒体报道,一亩田2015年的交易额将达1000亿。或许,下一个BAT将在农业领域诞生。

蓝媒汇:你为什么离开百度?

李国训:我犹豫过,纠结过。2011年进入百度,2015年4月份离开,这期间我在百度很快乐,对当时的一切都很满意。直到我接触并了解一亩田之后,虽然一亩田是一个创业公司,但是我感觉那是一种有价值的工作。

在一亩田,我们用“互联网+”实实在在帮农民解决问题,我感受更多的是成就感和幸福感。我来到一亩田之后几个月,参与解决了几十起农产品滞销问题,帮农民解决了卖不出去、卖不出价的心头难。

我在一亩田的待遇不比百度,但一个人不光为了钱,有些东西更重要,看如何取舍。

蓝媒汇:据说一亩田的一线员工有很多像你一样,来自BAT等知名大公司?

李国训:一亩田尤其是技术和产品团队,来自百度、阿里、腾讯、IBM等公司的占很大比例,还有各种海归、科学家。我们3000位员工大多分布全国,他们平均年龄27岁,不少都是农民孩子出身,我们对农业、农民、农村有天然的亲近感。

中国农业相比国外一直比较落后,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农业生产靠天吃饭,赌博式生产,农产品交易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农产品滞销、贱卖等新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B2B模式的大宗农产品电商会是好的解决之道。

蓝媒汇:一亩田是如何实现“互联网+农业”的?

李国训:一亩田专为全国从事农产品生产、流通、批发销售的人士提供包括供求信息服务,以及线下贸易撮合服务等内容,让农产品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站、手机客户端、百度直达号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农产品贸易。

目前,一亩田提供全国实时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查询,每日信息达30万条,涵盖33个省份的1.2万种的农产品,覆盖农民3亿人。

蓝媒汇:据我了解,以“互联网+大数据”作为平台的创业公司并不在少数,但大多盈利模式并不清晰且稳定,一亩田如何实现盈利?

李国训:一亩田目前追求的是规模,并不太在意盈利。相反,我们的盈利方法有很多,比如做供应链金融、广告服务等。

蓝媒汇——传媒圈第一新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