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事缺心眼的四种人

 我的七彩石 2020-12-02
做事缺心眼的四种人

【卷首语】

老一辈人总说吃亏是福,于是很多人拿这句话当做座右铭。实际上这句话的更深层意义是不吃眼前亏,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得失马上去做出缺少理智的判断。虽然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吃亏是难免的,我们在一次次的吃亏中得到了磨炼从而不断成熟。有些亏我们需要吃,有些亏我们没必要吃。但凡总吃亏的人,一般都是做事有点“缺”心眼。今天我们来看看做事“缺心眼”的四种人。

一、不懂察言观色,吃哑巴亏之人

曾国藩善察言观色,他在《冰鉴》一书中这样说,“面不如命,气色如运”,学会察言观色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你很轻松的看出身边小人的真实面目,不容易被身边小人所构陷。

现在社会每个人都是围绕社交开展工作,察言观色则成为有智慧之人必备的本领,经常有人看人做人做事要学会看人识心,方能有所建树,一个人不会在别人面前表达出自己所有的看法,而不会察言观色之人很难理解对方真实的想法,甚至曲解对方的想法。导致与之背道而驰。

这样行为的结果就是身边人逐渐远离你,觉得你这个人完全“不懂事”,并非是一个值得托付的合作伙伴,如果对方是心眼极小之人很容易借题发挥,用其他的事情打压你,这就是吃了不懂得察言观色的哑巴亏。

不要觉得别人隐藏自己是不真实的表现,因为这个世界真的很残酷,所以只有懂得察言观色,用己心去度量他意,才能成为一个不容易吃亏的人。

二、做人太过锋芒毕露,不懂低调之人

李开复老师曾经讲过“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有能力是好事,但是做人太过锋芒则是一种“缺心眼”的表现,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如果你自己真的有能力和实力那么就应该越发的低调,因为低调不会让你成为众矢之的,低调更会保护你不让别有用心小人盯上借题发挥。

同样做人过于锋芒毕露,就会养成自以为是的心理,觉得产生天大地大我最大的错觉。诚然你可能比别人优秀,但是你高调的优秀已然让身边人产生不适感,这种不适感会逐渐从单纯的看你不爽转变为憎恨,每个人的好运气不是一直都在峰谷,别人同样也在成长,然后这些逐渐成长之人会成为你未来成功之路最大的障碍。

老人都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做人要始终保持谦逊有礼,始终保持低调清醒的头脑,多交朋友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

三、喜欢口无遮拦,并以此为个性之人

关于口无遮拦的坏处有诗为证,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一类“缺心眼”之人是大家都讨厌的,他们在社交场合喜欢口无遮拦,胡言乱语,基本上这类人一说话,亲近之人很紧张,其他人则心生厌恶。

他们不懂什么话需要什么场合来说,很容易在适当场合说了不适当的话,导致公司机密、个人信息等无来由的泄露。给自己和公司造成严重的意外损失。

这类人不但口无遮拦,最可气的是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优势所在,丝毫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致命缺陷,甚至许多人为自己的真性情洋洋得意。如果单纯的一次口无遮拦相信身边人都可以帮助你及时补救弥补损失,但是把口无遮拦当习惯,不可能有人天天在你身后为你处理善后。

君子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样在言语艺术上这条法则同样适用。如果因为口无遮拦导致别人下不了台或者事态无法挽救,逞口舌之利而造成严重后果这就是“缺心眼”的极致表现了。

四、做事鲁莽,且爱钻死胡同之人

明代的吕坤说过一句话深以为然,“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年轻气盛可以理解,但是做事鲁莽绝对不可原谅。在日常社交里,我们非常喜欢能结交一些真性情之人,但是真性情并不等同于鲁莽,真性情是言行一致,凡事摆在桌面不搞暗地阴谋。而鲁莽则是做事不经大脑思考直接出手。这二者根本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导致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性格鲁莽之人往往以真实、不矫揉造作当做自己的行走人世最大的幌子,实际上他们思想简单、做事好冲动且很容易钻牛角尖。他们可以轻松将本来很容易的事情复杂化,然后你和他们沟通时,他们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自以为是的真性情幌子通吃一切。用他们来解决问题是雪上加霜,甚至我们做为他们最好的朋友也很容易被拉入深渊。他们缺心眼的行为不光害己更害了周边人。

“变则通,通则久”凡事都需要变通考虑,不能一根筋一往无前,这就是愚蠢。有大智慧之人思考问题总喜欢多重考虑这样事情才可以做得更健全,不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卷尾语】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原则,但是在社交中我们首先就要做到的是不叨扰他人,不做一个别人讨厌之人。所以我们想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不能做一个“缺心眼”之人,思考问题要全面、稳健,懂得察言观色和低调做人,才是有大智慧之人的标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