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0.军训第三日:有一种冷,叫“母亲觉得我冷”

 一花牧场 2020-12-03
260.军训第三日:有一种冷,叫“母亲觉得我冷”
 
 

八点多,孩子们洗漱完毕,陆陆续续回到房间。我坐在女生宿舍里与他们聊天。
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大型集体活动,她们自然是兴奋的。
话题就从孩子们的着装开始。
生一:
朱老师:你今天晚上必须要准备好明天穿的服装,朱老师再把你老母亲的话给你听一遍,看一看该穿什么衣服。你今天没有按照母亲的方式穿衣服,你妈妈都担心了呢。
生:好吧,妈妈说的那件衣服在教室的皮箱里。妈妈总觉得我穿得薄,但我觉得一点都不薄,我还觉得穿多了!
生继续说:妈妈来的时候跟我唠叨了很多,但实际上我也没怎么听进去。
 
生二:关于怎么穿衣服,我妈妈是要背出来的,第一件:棉毛衫;第二件:羊绒衫;第三件:……(一直数到第六件,结束)。
 
生三:我妈妈还给我准备了一个一个袋子。
(一拿出来,发现每个袋子上写着时间:周二、周三、周四。这位妈妈真是细心。)
 
生四:
朱老师问:你妈妈是怎么交代你的呢?
生:我妈妈说,你自己看着搭配就可以。
 
生五:我妈妈表面上很想我,其实内心是很开心的,因为我出发之前就已经发现他们在准备食材了。
朱老师:朱老师敢肯定,等你回家,你会发现你妈妈准备的食材更多。
 
生六:我发现我妈妈的话都是重复的,其实我也没怎么听进去。
 
生七:我妈妈说我来军训,她非常高兴。
 
生八:其实我挺我妈妈的,昨天晚上就很想给妈妈打个电话。
……
 
然后走到男生宿舍,也聊了几句:
 
朱老师:你们的父母怎么交代你们的?
生一:我妈妈说,能活下来就可以。
生二:没什么交代的。
 
总结:
 
一、有一种冷,叫“母亲觉得我冷”
曾经有一年,这句话突然之间就被刷屏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实际上,别说千里,就是十里五里,母亲也是担忧的。上城区少年军校就在馒头山,距离学校三个公里左右。有的孩子的家甚至可以看见这座山。
第一次离开彼此,到底是孩子想父母多一些,还是父母牵挂孩子多一些?
小时候,母亲总是跟我说一句话:孩子牵挂母亲,只有筷子那么长,而父母牵挂孩子,却有路那么长。路是没有尽头的,也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牵挂也是无穷无尽的。
就如我,这几日,我也给女儿小季一天打一个电话。我原本以为女儿会有惊喜,但好像并没有。她聊两句,便匆匆挂了电话,并未想要和我长聊的样子。
军训期间,老母亲们隔着屏幕,看着孩子们在军校里的生活。我与副班曾老师、带队的吕老师们常常在群里发照片和视频,家长们除了了解日常训练,更关心的一定是孩子的着装。
有一种冷,就是“母亲觉得我冷”。
 
二、母亲的“唠叨”,藏着爱的温度
天底下没有一位孩子觉得母亲是不唠叨的——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最爱孩子的人,没有之一。老母亲的对孩子的爱,化为日常最细腻的关照,最常态的“唠叨”。这种“唠叨”里,藏着母亲与孩子日常之间的生活方式。
不过,孩子们对“唠叨”的概念其实并没有清晰的边界。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不会唠叨的母亲,但我女儿依然觉得是一个很唠叨的妈妈。虽然她评价我为“正常的妈妈”,但她依然觉得我有很多话都是没有必要的。
 
三、有些孩子急需家长稍微放手
孩子需要长大,学会独立生活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独立生活有时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离开父母,而是要学会判断、遇事不慌张、自己能够处理和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班上有几位同学早在一两年前就自己独立上学放学,乘坐地铁、转乘等完全不在话下。这点我也非常佩服。我记得女儿第一次独立放学,就是五年级军训结束那天——实际上,我家距离学校仅不到一公里,步行十二分钟。这之后,她再也没有与我一同回家过,一放学,自己先走。这之前,仅有一次作业忘带,我一怒之下让她独立回家拿作业,也是担心了很长时间,直到看到她安然无恙地回来才放心。我在想,也许孩子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脆弱。说不定,她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已经慢慢地长大了,只是在我的眼里,她永远是个孩子而已。
军训之后,孩子们需要审视自己的生活能力,尽快培养自己的生活技能。这也是与学习同等重要的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