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麦客收割一季挣8万,有时要冒生命危险

 大河乡土 2020-12-03

看过《白鹿原》的人都知道剧中人物黑娃,他在小麦收割季节背着铺盖卷、拿着镰刀背井离乡,给大户人家打工割麦子养家糊口,黑娃就是“麦客”。以前的麦客大都是甘肃老乡,他们成群结伙扒火车来到陕西,从省东开始割到省西。这种麦客从解放前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随着联合收割机的普及而基本消失。如今,开着各种型号联合收割机的人成为新型麦客,根据小麦成熟期的不同,像候鸟一样在全国流动,以收割小麦赚钱。

近日,陕西西部小麦全面成熟。6月6日,摄影师在宝鸡金台区的山区见到了来自宁夏中卫的34岁小蔡和他的同乡45岁的狄师父。他们是一对搭档,合伙经营一台收割机。当日,两位“新型麦客”正驾驶着收割机在紧张地收割。站在驾驶台上操作的狄师父说,在山坡地收割小麦,地型复杂,为防止意外,站着能看清前面的情况,另外还能减轻扑面扬来的灰尘。

据当地的村民介绍,他们收割得很仔细,哪怕是角角落落都会帮助村民收割干净,而且麦茬低,村民都愿意让他们收割。图为一位村民站在自家地头观察狄师傅的收割情况。

图为小蔡将村民用镰刀割下的地界边的麦捆拿出来,准备放到收割机里脱粒。“机器比较快,要让主人自己脱粒就费事多了”,小蔡说。

收割期间,经常会遇到价格或者收割面积的争议。图为一名村民对价格有异议,狄师父(左一)和小蔡(右一)在耐心的解说。他们说出门在外,和为贵,能让就让,再说现在的收割机多,竞争激烈,口碑最重要。

过去用走步或者卷尺丈量面积,费事还不准确,现在拿着小小的面积测量仪,沿地边走一圈就可以测量出准确的面积。图为小蔡正在查看测量仪的数据。

图为一块地收割完了,他们把麦粒装卸到村民的车厢里。

图为村民在和小蔡结收割款。因为狄师傅和小蔡的技术高,不但麦收得干净,服务态度好,价格还合理,村民对他们很热情,一般都会在收割后当场付清收割费用。

收割机在卸小麦粒的间隙,狄师父抓紧时间清理收割台里卡着的秸秆。“这个要随时清理,如果卡的多了机器就会发生故障,耽误收割时间,还挣不到钱”,狄师傅说。

小蔡提着一桶防冻液准备给收割机添加。大热天还加防冻液?小蔡说:“天气热,加之麦衣堵住水箱的散热片,水箱容易开锅,防冻液沸点高,加进去后水箱就不容易沸了”。

图为小蔡在仔细地给水箱加防冻液。防冻液的价格虽然不是很贵,但因要经常加,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降低成本,他们不能浪费一点一滴。

狄师父驾驶收割机已经十几年,他每年都去四川收割小麦,那里山高坡陡,一不小心就会发生事故。“经常有翻车的情况,严重的机毁人亡,损失惨重,非常可怕”。

“我们每年从5月份开始,先后经过四川、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到9月份才结束回家。收割期间,白天冒着酷暑,头顶烈日,不一会就汗流浃背,一身尘土。吃饭也没规律,晚上就睡到托运收割机的卡车上”,小蔡说,一年出来大约干5、6个月的时间,除过收割机和托运卡车的油料费、维修费,一个人能挣7、8万块钱。“虽然比打工强,但这活太辛苦了,我才34岁,很多人都说是40多岁的人,明年想找别的活,不准备干这个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