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的第63个字是舄,诗经中有"赤舄几几",就是这个舄字。 舄字在铭文的这个位置 舄字的演变 甲骨文的舄字没有发现,金文的舄字象一只喜鹊的样子,是个象形字,后来被借用为重木底鞋,这种鞋的形状很像雀鸟的样子,另造一个字代替舄,字后来简化为喜鹊的鹊或者麻雀的雀。 《说文解字》:“舄,也。象形。”段玉裁注:“䧿也。谓舄即䧿字。此以今字释古字之例。古文作舄,小篆作䧿。烏舄焉皆象形,唯首各异。” 在古文中,舄:履也,即鞋子。现代,履字可能还有人用,舄字几乎不用了,最常用的大概是鞋字和靴字。 商周时代男女穿的鞋子是一样的,周朝政府专门设“屦[jù]人”来管理王和后的鞋子,它们有赤舄、黑舄、赤繶[yì] 、黄繶、青句、素履、葛履种种形式。屦是单底的,舄是双底的。 和衣服一样,当时的鞋履也受礼的约束,在各种鞋履之中,最为贵重的鞋子叫舄。舄是君王后妃及公卿百官行礼时所穿的鞋子,通常以葛布或皮革等材料为面。夏天用葛,冬天用皮。王及诸侯所用舄色,有赤、白、黑三等,以赤色为上;王后命妇所用舄色,有玄、青、赤三等,以玄色为上。 简单介绍下鞋的发展史: 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鞋的称谓很多,有屦、履、舄等,其中以舄最为显贵。 周朝末期靴的使用来自北方胡人的鞋式,胡人游牧骑乘多穿有筒之靴,而赵武灵王主张习骑射,以利于战事。 汉代的鞋靴在造型上已有很多变化,如丝织的靴有色彩和图案上的变化,造型也很简练,较符合足部的形状。鞋靴使用的材料也很广泛,有牛皮、丝织物、麻编物等。 南朝时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可穿着。与此同时,草鞋是一般士人或百姓所着之鞋,由南方多产的蒲草类植物编结而成。 ……到了现代,鞋子的功能、式样五花八门,甚至是时尚的代表之一。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鞋的,说有一个制鞋公司派人去一个太平洋的小岛做市场调研,一个人去了没几天就回来了,理由是岛上没人穿鞋;另一个人决定常驻此地,大力开发市场,理由一样,岛上没人穿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