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4例临床分析

 闫振文 2020-12-04

发作性运动障碍(paroxysm maldyskinesias,PDs/PxD)表现为突然出现短暂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可有肌张力障碍或舞蹈手足徐动症),而发作间期正常。根据病因、诱发因素、临床症状等因素将其分成4类[1]: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exertion-induced dyskinesia,PED);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 malnon-kinesigenic dyskinesia,PNKD);睡眠诱发性发作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hypnogenic dyskinesia,PHD)。现对2013年8月—2015年8月神经内科收治的4例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治疗、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例病人中男3例,女1例;起病年龄13岁~47岁;病程2年~14年。

1.2临床表现

4例病人均为运动时诱发,3例发作时间为数秒至10余秒,最多1d发作10余次,1例发作时间约1h。临床表现详见表1。

表14例病人临床表现

     1.3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

1.3.1脑电图

本组4例均行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其中2例加做蝶骨电极脑电图均正常,2例行视频脑电图:1例正常,1例示睡眠期棘-尖波发放。

1.3.2头颅影像学

本组4例中3例病人查头颅MRI正常,1例头颅CT示非特异性改变。

1.4家族史及既往史

本组1例病人有可疑家族史,其母亲有类似发作史,其余3例均无相关家族史。本组1例有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病史,另外3例既往史无特殊。

1.5诊断及误诊

本组4例病人中3例诊断为原发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1例诊断为继发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其中有2例病人在多家医院就诊,曾被误诊为癫痫,本次因病人每次发作均为活动时诱发,持续时间短且症状反复发作,小剂量卡马西平治疗效果较好,且脑电图检查基本正常,故在我院诊断为发作性运动障碍。

1.6治疗及预后

本组4例均使用小剂量卡马西平(0.1g,每日2次)治疗,其中2例在住院期间未再发作,另外2例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减少。随访半年到2年,其中2例1年后停药未再发作,其中1例仍在服药,症状完全控制,1例已自行停药,仍有发作。

2讨论

PKD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年龄多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其中以男性多见,多由突然运动所诱发,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肢体的僵直、屈曲等不自主扭转、舞蹈样动作或异常姿势,发作时意识清楚,发作持续时间短,数秒至数十秒,但发作频繁,每日数次至数十次,发作间歇期运动功能完全正常。本组4例均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由突然启动的自主运动诱发,如起身、迈步、转身等,临床表现为肢体僵硬、屈曲、站立不稳、四肢麻木无力,其中1例可见双眼向左侧凝视,1例可见左侧嘴角及肢体抽搐,其中3例发作时间为数秒至10余秒,1例发作时间约1h。

PKD发作期及间歇期EEG、神经影像学检查多为正常,本组4例均行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其中2例加做蝶骨电极脑电图均正常,2例行视频脑电图,结果提示:1例正常,1例示睡眠期棘-尖波发放。本组4例中3例查头颅MRI正常,1例头颅CT示非特异性改变。

PK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PKD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6p11.2-q12.1[2]。继发性PKD的病因有多发性硬化、脑外伤、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围产期缺氧性脑病、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及糖尿病等[3456]。本组有3例为原发性PKD,其中1例病人母亲有类似病史,1例为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所致的继发性PKD。

PKD的治疗一般用小剂量的抗癫痫药,效果良好。根据Bruno等[7]研究,约86%的病人使用卡马西平或者苯妥英钠有效,其他抗癫痫药如奥卡西平、托吡酯、拉莫三嗪等也被证明有效[891011],但总体来说首选药物为卡马西平。本组4例均使用卡马西平治疗,仅用0.1g(每日2次)即取得较好效果,其中2例在住院期间未再发作,另外2例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减少。随访半年到2年,其中2例1年后停药未再发作,其中1例仍在服药,症状完全控制。

PKD在临床诊断中易被误诊,由于本病症状与癫痫发作相类似,且对抗痫药反应良好,最易被误诊为癫痫,本文中即有1例误诊为癫痫,但两者病因及预后均不相同,故在临床诊断中须注意本病发作时无意识障碍、无发作后现象,发作时间较短,发作时有明显诱因,发作期间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检查基本正常,小剂量抗痫药即能很好控制症状,部分病人随年龄增长有自愈可能,这些特点可与癫痫相鉴别。

参考文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