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闫振文 2020-12-04

脑膜瘤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 占颅内肿瘤的15%~20%。脑膜瘤的病理类型较多, 血管瘤型脑膜瘤质地较软、血液供应丰富, 术中较易出血, 因此术前行影像学检查有较重要的意义。

本观察回顾性分析了5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瘤型脑膜瘤患者的术前MRI影像学资料, 探讨了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影像学特征, 旨在为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间医院收治的血管瘤型脑膜瘤患者5例 (6个病灶) , 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 其中男性3例, 女性2例;年龄35~69岁;临床表现:头痛4例, 肢体麻木、活动不灵活2例, 癫痫1例, 听力下降1例。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 头颅相控阵线圈。层厚5.0mm, 层间距1.5mm, 矩阵256×256, 视野320×320.所有病例术前均给行平扫及增强扫描, 采用自旋回波及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 (TR 220ms, TE 2ms) 、T2WI (TR1 800ms, TE 110ms) :常规平扫使用矢状位T2WI, 轴位T1WI, T2WI;增强扫描使用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造影剂为德国先灵生产的钆喷酸葡胺 (GD-DTPA) , 0.1mmol/kg体质量, 肘前静脉注射给予。影像学分析:对所有病例的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征象, 即肿瘤部位、形态、平扫信号、瘤体内坏死、囊变、血管流空征象、瘤周围组织水肿情况及强化表现等。

5例6个病灶分别位于大脑凸面1个、大脑镰旁2个、桥小脑角1个和额叶深部2个, 边界均较清楚;3例与脑膜呈宽基底相连,2例可见脑膜尾征;肿瘤体积为1.5cm×1.5cm×2.5cm~6.0cm×6.0cm×7.0cm, 呈圆形或类圆形2个, 分叶状4个;病灶T1WI呈低信号3个, 等信号3个;T2WI呈稍高信号2个, 高信号4个;2例见血管流空信号;病灶强化明显且均匀4个, 不均匀强化2个;周围组织水肿明显4个, 不明显或无水肿2个。血管瘤型脑膜瘤病灶呈分叶状, MRI平扫T2WI (图1A) 呈稍高信号, T1WI (图1B) 呈等信号, 边界较清, 周围水肿明显, 中线结构受压移位,DWI图 (图1C) 呈等信号, ADC (图1D) 值不降低;血管瘤型脑膜瘤MRI平扫T2WI呈高信号, 边界清楚, 无周围水肿 (图1E) ;血管瘤型脑膜瘤增强轴位, 病灶位于桥小脑角区, 宽基底, 明显均匀强化, 可见脑膜尾征 (图1F) ;血管瘤型脑膜瘤增强轴位 (图1G) , 病灶宽基底, 明显不均匀强化, 可见坏死囊变, 增强冠状位 (图1H) 可见脑膜尾征;血管瘤型脑膜瘤T2WI冠状位 (图1I) , 病灶宽基底, 明显瘤周水肿, 见裂隙征, 增强轴位 (图1J) 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见脑膜尾征。


图1 血管瘤型脑膜瘤MRI检查表现

血管瘤型脑膜瘤, 病灶呈分叶状,MRI平扫T2WI (A) 呈稍高信号, T1WI (B) 呈等信号, 边界较清, 周围水肿明显, 中线结构受压移位, DWI图 (C) 呈等信号, ADC(D) 值不降低;血管瘤型脑膜瘤, MRI平扫T2WI呈高信号, 边界清楚, 无周围水肿 (E) ;血管瘤型脑膜瘤, 增强轴位, 病灶位于桥小脑角区, 宽基底, 明显均匀强化, 可见脑膜尾征 (F);血管瘤型脑膜瘤, 增强轴位 (G) , 病灶宽基底, 明显不均匀强化, 可见坏死囊变, 增强冠状位 (H) 可见脑膜尾征;血管瘤型脑膜瘤, T2WI冠状位 (I) , 病灶宽基底, 明显瘤周水肿,见裂隙征, 增强轴位 (J) 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见脑膜尾征.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较常见的良性肿瘤, 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 多见于中年女性, 原因认为可能与女性雌激素水平有关系。多数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的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预后良好

脑膜瘤组织结构形态多样, 分型较多, 根据2007年WHO的分类, 脑膜瘤可分为15个病理类型, 其中血管瘤型脑膜瘤属于WHO级肿瘤, 好发于大脑镰旁、蝶骨嵴内1/3及矢状窦旁, 亦可发生于幕上和幕下及脑室等部位,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听力下降、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及颅内压增高等。血管瘤型脑膜瘤具有一般脑膜瘤的MRI表现, 如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贴、邻近蛛网膜下腔扩大、皮质扣带征、肿瘤周边出现脑脊液信号等征象。此外, 它还具有T2WI呈高信号、瘤周围组织明显血肿等征象。

本观察结果显示, 本组5例的T2WI均呈高、稍高信号, 大部分病灶周边见明显水肿。张薇薇等的研究结果显示, 血管瘤型脑膜瘤可见粗细不等的血管流空信号影, 表现为肿瘤实质内多条粗细不一的长T1、短T2线样影, 即所谓的裂隙征, 分析原因认为与肿瘤含有丰富且大小不等的血管有关系, 本组5例中1例见有裂隙征。

血管瘤型脑膜瘤MRI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 较其他脑膜瘤强化更为明显, 且少见坏死囊变。颅内血管瘤型脑膜瘤应与颅内血管周细胞瘤进行鉴别诊断。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又称为血管外皮细胞瘤, 起源于间叶毛细血管Zimmerman细胞, 是较少见的颅内恶性肿瘤, 约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0.4%, 具有复发率高和易远处转移等特点, 影像学表现与血管瘤型脑膜瘤较相似, 术前鉴别诊断较困难。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在男性中多见, 多发生于颅底部, 肿瘤血液供应丰富, 常出现出血、坏死、液化及囊变, 因而MRI信号多不均匀, 可引起临近骨质破坏, 而血管瘤型脑膜瘤较少引起骨质破坏。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肿瘤组织多以窄基底与硬膜相连, 提示肿瘤与脑膜的关系不密切

总之, 血管瘤型脑膜瘤血液供应丰富, 发生部位多样, 掌握它的MRI影像学特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