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情感异常及反复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脑梗死1例报道

 闫振文 2020-12-04

脑梗死病人病情复杂多样, 梗死部位不同, 症状不同, 我院收治1例以情感异常及反复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的脑梗死病人, 现报道如下。

病人, 男, 47岁, 已婚, 务农, 因右下肢活动不利1天于2016年2月16日入院。病人1d前无诱因发作右下肢活动不利, 偶有头晕、饮水呛咳, 无视物旋转及恶心、呕吐, 无言语不利,未用药治疗来我院就诊, 头CT示:两侧侧脑室前角腔隙性脑梗死及软化灶, 右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灶, 门诊以“脑卒中、高血压病”收治入院。

既往史:3年前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于北京怀柔医院确诊为脑出血, 经手术治疗, 病情好转, 无明显后遗症, 住院期间发现高血压病、高血压肾病, 血压最高达210/110mmHg, 坚持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片, 每日1次”。

2年前查体时发现血糖偏高, 空腹血糖6mmol/L~7 mmol/L, 未服药。

查体:血压180/110mmHg, 体质肥胖, 神清语利, 双侧瞳孔正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 右侧鼻唇沟浅, 伸舌右偏, 左侧肢体肌力5级, 右侧肢体肌力4级, 肌张力正常, 双侧巴氏征阳性。

入院后查心电图:心率104次/min, T波平坦, 随机血糖10.8mmol/L, 空腹血糖5.68mmol/L。全血低切黏度25.14mPa·s, 全血中切黏度10.97 mPa·s, 全血高切黏度6.48mPa·s;总胆固醇5.98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8 mmol/L;尿素氮9.5 mmol/L, 肌酐128μmol/L。

颈部血管彩超示:右侧椎动脉内径细, 0.28cm, 供血不足, 血流量33mL/min, 血流速度低 (17cm/s) , 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 (狭窄率<50%) 。

腹部彩超:脂肪肝;

心脏彩超:左心大, 左室壁增厚, 主动脉瓣少量反流,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射血分数58%;肾上腺、肾动脉彩超未见异常。

诊断:脑梗死、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 、高血压病肾病、冠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脂肪肝、高脂血症。

诊疗经过:给予阿司匹林0.1g, 每日1次口服;辛伐他汀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611) 20mg, 每日1次口服;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 每日2次口服。丹参酮ⅡA16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每日1次静脉输注;脑苷肌肽4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及普通胰岛素3U, 每日1次静脉输注, 病情好转, 准备出院。

2016年2月28日住院第13天, 病人活动后出现反应淡漠, 家属问话无反应, 情感异常, 哭笑不能控制。

急查头CT未见新发梗死灶, 随查头MRI (见图1)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磁共振加权成像 (DWI) (见图2) :左侧额顶叶、扣带回、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左侧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左侧体部及膝部多发稍长T1、稍长T2信号, 边界模糊, DWI异常高信号, 考虑急性脑梗死,右侧基底节区长T1长T2信号, 边界清晰, 压水像成低信号, 考虑软化灶, 伴周围角质增生形成, 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胼胝体、基底节区、右侧丘脑、脑桥、左侧桥壁见多发点/片状长/稍长T1、长/稍长T2信号, 边界清晰, 考虑软化灶。MRA:右侧wallerian’s变性。

2016年2月29日病人出现意识模糊, 甘露醇125mL, 每日1次静脉输注, 呋塞米20 mg, 每日1次静脉输注, 并增加液体入量。

2016年3月1日病人出现口角抽动, 牙关紧闭, 手握拳, 脑电图:轻度异常, 考虑继发性癫痫。间断出现强哭强笑, 情绪不能控制。

予卡马西平0.1g, 每日2次口服, 并逐渐加量至0.4g, 每日2次口服, 口角抽动频繁发作, 治疗9d, 症状不能控制。

更换丙戊酸钠缓释片0.5g, 每日2次口服, 逐渐加量至0.5g, 每日3次口服, 治疗4d, 病情无好转。

改用苯妥英钠  0.2g, 每日3次口服, 治疗5d后与卡马西平0.2g, 每日2次口服联合治疗12d, 口角抽动反复发作, 改用拉莫三嗪50mg, 每日2次口服, 并逐渐加量至150mg, 每日2次口服, 治疗6d, 抽搐症状逐渐缓解出院, 情感异常、哭笑不能控制逐渐减轻。

图1:MRI检查结果 (2016年2月28日)   

图2:DWI检查结果 (2016年2月28日)   

2讨论

本例病人先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住院第13天后症状加重, 出现情感异常、继发性癫痫, 应用多种药物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仍疗效差, 后更换拉莫三嗪有效, 头MRI证实左侧额顶叶、扣带回、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左侧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左侧体部及膝部急性脑梗死。

病人梗死部位不同,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额叶梗死临床表现:

(1) 偏瘫, 中央前回可出现单瘫, 大脑前动脉病变累及上内侧部, 多出现对侧下肢瘫, 若大脑中动脉病变影响下外侧部, 多产生对侧上肢和面瘫, 病变广泛可引起对侧偏瘫; 

(2) 语言障碍, 额下回后部语言中枢皮质或皮质下传导纤维损害时, 可发生运动性失语, 额中回后部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

(3) 双眼通向侧视障碍, 额中回后部为眼球随意协同运动区域, 凝视多发于梗死面积偏大者, 功能代偿后可于数天或数小时恢复; 

(4) 精神或智力障碍, 额叶病变时可出现精神症状, 多见于双侧病变时, 表现为情感淡漠,反应迟钝, 记忆力、智力下降等, 影像学发现额前区、直回受累多见;

(5) 大小便障碍, 额叶内侧面后部旁中央小叶有膀胱直肠括约肌中枢, 受累时可表现为排尿困难、便秘或二便失禁, 影像学检查可出现额深部、侧脑室旁病变; 

(6) 肢体抽搐, 根据病变位置不同,发生对侧肢体某肌肉群的阵挛性肌肉抽搐, 可扩散至单肢或偏身, 也可转变为全身大发作; 

(7) 共济失调, 病变损害额叶脑桥小脑纤维或齿状核红核丘脑皮质纤维时, 可出现病灶对侧半身共济失调; 

(8) 强握与摸索反射, 额叶病变损害运动区及运动前区时, 对侧可出现强握反射。胼胝体毗邻脑室、扣带回, 此部位梗死可出现表情淡漠, 病变除累及胼胝体外多合并基底节区、额叶、顶叶、颞叶等部位梗死, 胼胝体纤维与周围存在广泛的纤维联系。

一般认为:胼胝体前1/3纤维损害出现失用、失语及精神障碍, 中1/3纤维损害出现失用、共济失调、精细动作不能及偏瘫, 后1/3连接视听区, 损害出现偏盲。

本例病人出现意识模糊、情感异常, 癫痫发作, 提示胼胝体与同侧的额叶、颞叶纤维损害有关, 这些区域由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供血, 与DWI影像学显示基本一致。该病人发病后急查头CT未显示新发梗死灶, 说明脑梗死发病24h内, 头CT可能不显示病灶, 为早期明确诊断, 有必要查头MRI。胼胝体毗邻两侧脑室, CT及MRI容易与脑脊液混淆, 应采用DWI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