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等人曾竭力劝曾国藩起兵造反。 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 当年咸丰帝临死之际,留有遗言,说“克复金陵者王”。 但现如今,金陵克复了,朝廷却食言。 既没封曾国藩为王,仅以一个侯爵打发。而且还多次下诏,要求湘军各级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 此举,明显就是过河折桥。 认为太平天国没了,湘军也无用了,该兔死狐悲,拿湘军开刀了。 因而在曾国荃等人看来。既然朝廷不给自己活路,总归是一死,那不如反了拉倒。 搏一把,说不定单车就变摩托。 然而,面对曾国荃等人的劝进。曾国藩表现的很冷静。他一口回绝。 对此,曾国荃等人感到很不解。他们对曾国藩说道:两江是你的,闽浙是左宗棠的,四川是罗炳常的,江苏是李鸿章的。现在我们有三个现任总督,五个现任巡抚。东南半壁江山介由湘淮两系操控。精兵不下二十万。 如果有需要,还可再遣李秀成振臂一呼,收纳十余万太平军。到时候就是三十万大军。 现在只要大帅你振臂一呼,即可破京师,恢复汉家江山。大帅,舍你其谁,不要犹豫! 曾国藩对此,仍然是断然拒绝。 他推心置腹的说:人呐,共患难的时候才是朋友。同富贵的时候,就成了敌人。左宗棠也是一代枭雄,做师爷时便不甘居人下。如今他同我平起平坐,能俯首称臣? 我敢断言,如若我们起事,第一个起兵来讨伐我们的人,就是左宗棠! 李鸿章也一样。我若一帆风顺,他永远是我的学生。但我如若不顺呢? 还有外面那些打着湘军旗号的人,一旦我们不顺,他们必然翻脸不认。 现如今,湘军早已呈疲态之像,远远谈不上是什么精锐。我们哪还有三十万精兵? 况且,当兵吃粮,升官发财。三湘子弟能为我们所用,只不过是我们扔了一块骨头。如果朝廷扔一块更大的骨头,他们估计就该为朝廷卖命了。 我们和朝廷比,孰强孰弱?我们又有多少骨头可扔呢? 曾国藩的这一番话,说得曾国荃等人是哑口无言。因而起兵一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这个故事,不知道是否为文人杜撰。可能确有其事,也有可能是杜撰的。 不过,就算故事为虚构。这个故事里面曾国藩所说之担忧,是有道理的。 历史上,湘军克南京,朝野表面上庆贺,曾国藩获得巨大威望。但私底下,众人却都在给他下绊子。 朝廷就不用多说了,对曾早有防备。僧格林沁一直是虎视眈眈,防备着湘军。 为了打掉潜在威胁,慈禧还借言官之手,提前拿下了恭亲王奕訢。 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不必多讲。都在刻意与曾国藩保持着距离。 他们也不傻,不管曾国藩有没有反意。与曾国藩保持一定距离,总归不会错。毕竟,如果让朝廷感觉到他们在暗中抱团,那他们怕是也该完犊子了。 至于湘军本身,本身也确实是狼行千里吃肉的产物。战斗力全靠喂肉、喂骨肉保持。自打攻克南京后,这群饿狼吃撑了,再也没动力随征战四方了。 当时,曾国藩别说是造反了,他怕是连维系湘军不哗变,都很困难。 当然,在当时那个时代。曾国藩想造反,他还可以借助洋人的力量。 但问题是,咸丰临死前,已经把能出卖的利益全出卖了。曾国藩还能卖什么? 他卖无可卖。洋人必然不会支持他。 所以说,曾国藩拒绝起兵,急流勇退,主动请八旗兵到南京驻防,主动裁撤湘军,其实都是明智之举。 反叛?怎么反?曾国荃明显太冒失了。若是曾国藩不冷静,扯旗造反。怕是死的惨。 另外,曾国藩之所以不反。还有两个因素一直被人所忽视。 第一,曾国藩用兵,以战术死板,屡败屡战出名。在太平军将领中,不能把曾国藩打得要投水,都不好意思自称是名将。 曾国藩以前给朝廷打工,无论败多少次,都有朝廷背书,他都能卷土重来。 而造反,是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的。输赢就是一锤子买卖。只有一次机会。 曾国藩对自己的水平,心里有数。他如果有刘秀、李自成、朱元璋的水平,根本用不着曾国荃劝进。他自己打着打着,也知道自己就算不当皇帝,也能割据一方! 朝廷算什么玩意?我就反了,谁能奈我? 用当年刘秀的话说:“假使成帝复生,天下也不可得”。 这个皇帝,我当定了。谁敢有意见! 然而,曾国藩终究没有光武、唐宗的水准。 打九江,他耗时16个月。 打安庆,他耗时15个月。 打南京,他耗时26个月。 他打仗的进度堪比蜗牛。打着打着,估计他也知道自己不是造反当皇帝的料了。 汉末三国时,有个憨憨叫袁术。明明自己只是诸侯水平,却要当皇帝。结果兵败,临死之前渴的连口蜂蜜水都喝不到。 曾国藩,进士出身。他肯定知道袁术。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肯定也知道。 第二,曾国藩当年组建湘军打太平军时,用力过猛,把话说的太满。 在昔汉、唐、元、明之末,群盗如毛,皆由主昏政乱,莫能削平。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讨暴虐无赖之贼,无论迟速,终归灭亡,不待智者而明矣。若尔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压,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曾国藩讨太平天国檄文》 有清一朝,汉人起兵造反,政治口号无非是两种。一是驱逐鞑虏,恢复汉人江山;二是强调满清皇帝无道,号召大家推翻昏君。 太平军起义时,洪秀全以第二点招兵买马。 太平军攻克南京时,洪秀全又以第一条招揽民心。他谒明孝陵,张口就是“不肖子孙”。 应该说,这些口号在当时是有影响力的。 然而,曾国藩当初为了平太平军,自己把路堵死了。 他说“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 把满清皇帝夸得像朵花似的,把清政府的合法统治说的不可动摇。 他当初把话说满了。如果他造反,再说“驱逐鞑虏,归政汉家”,再骂满清皇帝无道,老百姓会怎么看他? 老百姓一定会觉得,他就是吴三桂第二。对他极度嫌弃加厌恶。 而如果曾国藩不这么说,他又能说什么呢? 他连个像样的起兵的都没有。还怎么起兵? 所以说,曾国藩如果听了曾国荃的话,起兵造反,他可能会死的很惨! 他坐断东南,看似权高位重,其实很多人跟他根本不是一条心。 他拥兵几十万,看似兵强马壮,其实很多兵马并不归他节制。他的老底子湘军,自打灭了太平天国后,军心之颓丧,令人堪忧。 他灭了太平天国,看似能争善战,其实他的军事才华有限,并不是什么名将。离真正的战神差的很远。 他拯救了儒家,捍卫了孔夫子的地位,看似深得民心,其实湘军在东南烧杀劫掠,曾国藩在老百姓的眼中,形象并不好。 他有这么多不利于起兵反清的因素,他如果敢起兵造反,其结果,可不就是死的惨了。 而相比于造反,曾国藩坐吃等死,安安心心当督抚,他可能什么事都没有。 因为如果曾国藩强势,大家必然都会因为害怕引火烧身,而对他敬而远之。 然而,一旦他处于弱势,大家又会有一种同病相怜的心态。必然会支持他。 如果曾国藩倒了,下一个倒的会是谁?绝对不能让曾国藩被朝廷打趴下!他好,大家才能同好。——这便是当时汉人军头的心态。 慈禧也知道军头们的心思,所以她对湘军的打压,一直在可控范围内。以慢慢削,逐步瓦解湘军为宗旨。 不过尽管如此,1871年,慈禧还是阴沟里翻了船。那一年,负责替慈禧打击湘军的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 案件矛头指向了湘军。慈禧感觉自己捅了马蜂窝,只好认怂,不敢深究,调曾国藩回两江处理“刺马案”。 事后,曾国藩草草结案。到底是谁暗中杀了马新贻,他不想说,慈禧也不想问。大家保持了一种默契。 这种默契就是清朝在摇摇欲坠的情况下,还能硬撑五十年的基石。 固然,汉人军头没有勇气造反,可他们的低姿态,也使得朝廷不敢动他半分。汉人军头与朝廷,保持了一种均势。谁先打破这种均势,谁必然就会遭受打击。皇权也不例外。 清末宣统年,载沣等少壮派不懂规矩,打破了原有的均势,导致汉人立宪派倒戈,助革命党颠覆清政府。这就是随便动蛋糕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