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20号院:“石油大院”治好 “大院病”

 阿福根 2020-12-04

改造前的“石油大院”  

9月29日,“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之“社区花园创健沙龙”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20号院举办,这是20号院改造完成后第一次亮相,“石油共生大院”揭开神秘面纱。走进20号院中部偏西的平房区,工业风建筑令人眼前一亮。这片平房最北侧的院落里,老式的红砖墙外面装饰了钢板等材料,还搭建了楼顶的空中走廊,建筑内部保留有石油管道、外部有钻探井等元素;中间院落外墙刷成明艳的黄色、橙色;靠南侧的院落是亲子空间,院里的滑梯是不锈钢颜色的,毫无粉饰,地面有曲线图案铺装,满满的设计感。

“大院大所”是一个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词汇。学院路街道20号院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大院,它于1953年建成,简称“石油大院”。院里有四家单位:石油大学、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化化工科技总院;还有两个社区:石科院社区和石油大院社区。随着四家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出,石油大院中部偏西平房区域成了“四不管”地带,盖起了违建,还进来了修车、喷漆、小餐饮等业态,环境秩序脏乱,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落实街区规划,这一城市低效空间该如何改造更新?

对于这片区域,居民表示各产权单位无人牵头负责,居民希望对其进行改善。为了破解“大院大所”的治理难题,海淀区秉承“共建、共融、共治、共享”的建设理念,本着“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群众导向、结果导向”的原则进行机制创新设计,实现了新老建筑共生、居民与职工共生和各类文化的共生。

经过改造后的“石油大院”

学院路街道组织相关各方开展了12次大院功能体检,拆违整治550平方米,召开研讨会、征求意见会10余次,最终创新性地提出了“石油共生大院”概念。在总体规划上以保留、修缮、改造、修旧利旧为基本原则,同时融入新的时代气息,将现代文化需求与传统浓厚的石油氛围融为一体,既赋予时代感又焕发新的生机,超越城市基层“单一化治理”的新格局。

项目依托“石油大院”原有平房建筑和院落文化肌理,联合各权属单位,低偿提供土地及房屋资源8000余平方米作为公共空间,包括房屋面积2222平方米、土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共建“六个空间、一个工作站”,即党建空间、文化空间、亲子空间、健康空间、美食空间、便民空间、街区工作站,提升大院公共服务水平。

共生大院积极倡导“政府+单位+社会+居民”四方共建,内部采取“院委会+督导组+顾问团+社会组织+志愿者”五方运行模式,成立了由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共生大院院委会,委托社会组织进行日常运行,社区居委会也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积极动员社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经费由政府多级投入、单位支持、企业赞助、社会捐助,坚持公益性、便捷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活动场所每天开放,采用“免费+部分低偿”的模式。成立督导组,采用“政府考核+专业督导+群众投票满意度评价”结合的模式对运行团队考核。共生大院坚持服务社区、服务单位、服务居民、服务社会的要求,处处体现“未诉先办 有诉共办”和“共治共商共管”,设立了社区议事厅、警务工作站、心理辅导室、零距离工作室、退役军人服务站、人大之家、政协委员联络站,组织大院单位签订了《大院文明公约》,两个社区居委会党组织联合方成立了石油大院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建立了组织共建机制、议事决策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赋予了“石油大院”新动能,提升了新品质,展现了新生机,迸发了新活力。

如今,“大杂院”已成为历史,改造后的“大院”所创建的优雅环境、营造的文化氛围、提供的便民服务见证着多方参与、协同共治所带来的各种文化的融合,充分体现着“共生共享”的延伸和其内在品位的提升,已成为新时代“共生大院”代表的新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