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签到:序号151 2020年12月4日,星期五,北京 雾霾指数:70,黄色 【心尧爱北京】x 【心尧爱拍照】 📸️ 接着上一篇的先农坛继续。 上篇文章里着重介绍了先农坛作为古代皇家祭坛的显赫身份,今天来看看它被改造成古建博物馆的样子吧。 北京古代建筑展的展陈主要设置在先农坛太岁殿建筑群内。 从正南端的拜殿开始,一直到太岁殿正殿、东西两边的配殿。 拜殿内的展览是以不同朝代为时间节点,通过详实的文字、图片史料以及多种多样的实物陈列、数字体验等方式,展现了每个朝代不同的建筑特色。 这里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华夏五千年的建筑发展历程就浓缩在这一间拜殿中。 时间脉络清晰,展品布局合理, 运用的主体颜色也令人感觉很舒服。 不过这里的展览是从右至左环绕参观的, 与以往的博物馆线路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不单单具有实用性, 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性。 光是看建筑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座古建筑都是一件艺术品。 或许这也是平时不懂艺术的我离艺术最近、最能领悟到的途径了。 以前传统建筑课上的老师把古建筑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先秦-秦汉建筑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三)隋唐建筑 (四)两宋建筑 (五)辽金建筑 (六)元代建筑 (七)明代建筑 (八)清代建筑 这里的展览把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归为一个单元,主题为《秦汉伟构与乱世营造》;宋、辽金、元融合为一个单元,主题为《宋元新风》、明清作为最后一个大单元,主题为《明清辉煌》。 可以看到每个时代都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建筑也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明清北京隆福寺毗卢殿明间藻井 ▼中国古代建筑史三本殿堂级书册 宋·李诫《营造法式》 明《鲁班经》· 民间匠师业务用书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工程做法则例》 ▼清·样式雷烫样——宝城宝顶 离开拜殿向北,经过空旷开敞的广场便来到太岁殿。 太岁殿里共分为三个主题单元: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 《太岁神坛——太岁坛复原陈列》 《匠人营国——中国古代城市》 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多种多样, 每一座建筑基本都融合了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古建筑入门低幼级别的我,每次都会按照老师讲的这几个方面去观察一座古建筑。最起码,能知道该看哪儿、怎么看、都有哪些讲究。 故宫博物院的陈彤老师曾经说过,看一处景观有四种境界: 其一,看过。简单地摄取一些信息,极为有限。 其二,看清。在拍张照片就走的基础上,能大致看清楚各部样貌。 其三:看懂。能够明了营匠之心,理解营造技艺。 其四:看化。能够融汇、转化。 一开始我们都是心怀热爱,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关注。 慢慢地,也许就停在了“看清”的阶段。 也有人继续努力向前, 把心中的那份热爱化成永不停歇的动力。 ▼太岁神坛——太岁坛复原陈列 ▼匠人营国——中国古代城市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北京城作为明清两代的正式都城,是这种精髓高度集中的体现。 方方正正的京城内城,横平竖直, 紫禁城居中,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 ▼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 东配殿里现在是《京津冀古代建筑文化展》。 北京、天津、河北同处于华北平原, 自古以来便因地域关系紧密相连。 朝代更迭,三地始终关系不断。 至元明清时期更成为长达800多年的京畿重地。 如今渐渐从分散的政治中心走向统一。 京津冀这片区域有着大量的古代建筑遗存,极为丰富的建筑遗产资源。 计划未来把这三地重要的古建筑都看看、拍拍、写写。 西配殿为《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欣赏》。 中国传统建筑按照不同标准能分成不同类型。 我们现在常说的类型是按照功能划分的。 比如宫殿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防御建筑和陵墓建筑。 而这些建筑按照材质划分,又能分为木结构建筑和砖石建筑。 我们引以为豪的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 榫卯结构互为支撑,承托起一座雄伟的殿堂。 我们研习古建筑,学的是古人的智慧。 祖先们在建筑中融入了内在的秩序, 每一座单体建筑的四平八稳, 成就了整个建筑群的平衡和谐。 或许我们可以说,如今掌握的知识大大超越了祖先, 科学与技术带来的便捷抑制了很多智慧的传承。 对于传统技艺不失尊重, 才能成就现代社会的赏心悦目。 怀揣敬畏之心、尊崇之心、谦和之心, 三心但无二意。 愿每一座城市都能有自己本来的样子, 都能留得住历史的影子。 ** 叨叨在最后: 1、博物馆里的讲解员非常棒,讲的深入浅出,细致周详; 2、对传统建筑感兴趣的可以听听西北大学袁志伟老师的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很适合初学者入门,生动翔实不枯燥。 - FI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