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异乡漂泊,冷暖自知, 心中牵挂,唯有故乡。 事隔经年,重新踏上那片土地, 也许人事皆非,也许百感交集。 但唯一不变的, 是那颗思念故乡的心, 永远跳动,永远热泪盈眶。 01 “诗狂”贺知章,并非人尽皆知, 但他的诗,大家却一定印象深刻。 “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36岁的贺知章离开故乡时, 他怎么也不曾料到, 这一去,竟是整整五十年。 证圣元年(695年), 贺知章赴京赶考,一鸣惊人, 顺利夺得当年的金榜状元。 此后,幸运之神一路眷顾, 他的仕途顺遂无阻,官至正三品, 为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 兼正授秘书监,人称“贺监”。 功成名就,堪称人生赢家。 可贺知章的心里始终有一处空缺, 无声地诉说着对故乡的思念, 隐隐作痛,夜夜入梦。 他多次打算回乡看一看, 却总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唯有任凭岁月无情流逝, 思念渐浓,容颜渐老。 终于,在86岁高龄之际, 贺知章得以告老还乡。 在重踏故土的那一刻, 他垂头看见自己花白的鬓发, 和眼前笑容稚嫩的孩子们, 一时间不禁感慨万千。 《回乡偶书》,由此而成。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少离家闯荡,年老久违归家。 故乡口音未改,鬓角毛发已疏。 儿童迎面相见,摇头皆不相识。 笑意盈盈问我,客人从何而来。 一诗写罢,他泪流满面。 少小离家,只为了梦想的波澜壮阔, 年老还乡,才是灵魂的归处。 一别五十载,沧海桑田, 乡音未改,可惜桑榆已晚。 犹幸这眷恋故乡的初心仍在, 历尽千帆,热爱依然。 02 自古以来,思乡, 是游子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李白有“低头思故乡”之念, 杜甫有“月是故乡明”之叹。 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在中唐的一个除夕之夜, 也曾有一位不甚知名的诗人, 独自寄宿在异乡的旅馆内, 思念着远隔万里的故乡, 情难自抑,以诗慰藉。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全诗中,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句子, 莫过于“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试想,在本应阖家团圆的除夕夜, 他却漂泊在万里之外,无法归乡, 这是何等的惆怅,何等的孤独。 离乡数十载,岁月匆匆, 贺知章的鬓发花白了, 戴叔伦亦如是。 时间能改变年轻的容貌, 乃至一切外在的事物, 却无法阻止深切的思念, 在孤独之夜油然而生。 那颗饱含眷恋的心, 永远会为熟悉的故乡, 留出最重要的位置。 那是心底无比柔软的角落, 也是此生灵魂唯一的安放地。 03 “我固执地认为, 一个人在二十岁之前呆过十年的地方, 就是一个人的真正的故乡。 之后无论他活多久,去过多少地方, 故乡都在骨头和血液里,挥之不去。” 冯唐在《真正的故乡》里如是写道。 故土难离,是人所共有的情感。 之所以要忍痛作别,不过是为了远方。 也许,是为了方便求学; 也许,是为了艰苦创业; 也许,仅仅是为了谋得一餐一饭, 千千万万的人含泪踏上漂泊之路, 辗转无数异乡,尝尽冷暖悲欢。 可即使身处他乡, 灵魂深处,终究会眷恋故乡。 所谓“故乡容不下肉身”, 不过是当初追逐梦想的豪言壮语, 事实是,远方再如何风光无限, 也始终是“他乡安不下灵魂”。 因此,才催生了那么多 无奈的、惆怅的思乡之叹。 那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是千古以来最深沉的孤独, 如一根不断的丝线, 一叶空荡的归舟, 始终牵扯着,催促着, 那颗饱含眷恋的心, 直至再次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 04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之所以能流传千古, 在于诗中流露的思乡之情, 足以引起超越时代的共鸣。 如今,2020年已接近尾声。 在一年将尽的最后时刻, 漂泊异乡的你, 是否也想起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如果你也热切地思念着 那片生你养你的美丽土地, 不妨,抽时间回家看看, 看看那里的山和水,人和物, 让孤独的灵魂,得以栖息, 让漂泊的内心,有所依靠。 其时,桑榆未晚,热爱尚存, 正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时辰与风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