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刘金龙79j5g755 2020-12-04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黄芪是一种常用的扶正中药。性温,味甘,归肺、脾经。黄芪是中医最广泛使用的药材,又称“小人参”。黄芪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疮生肌的功效。可以补中益气、增加抵抗力、预防感冒、利尿、降血压、保护肝脏等;具组织修复能力,对伤口不易愈合的人有很好的功效;气血凝滞不通者,用黄芪可补气通气,气行则血行,血气自然通顺。近年研究认为其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功效主治

1.补气升阳,用治脾胃气虚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的久泻久痢、脱肛、内脏下垂,气虚血滞的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2.补肺固表,用治肺虚咳喘气短,表虚自汗,气虚外感;

3.利水消肿,用治脾虚水肿;

4.托疮生肌,用治痈疽气血亏虚者。

药理作用

黄芪含有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苷、微量叶酸、胆碱、糖类以及各种氨基酸等。黄芪中三萜皂苷多种,其中以黄芪皂苷Ⅰ(黄芪甲苷)及Ⅱ为主要成分。多种黄酮苷元,如山奈酚、槲皮素、芒柄花素等。黄芪多糖、杂多糖、酸性多糖等,均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延缓衰老作用

延长人体细胞寿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提高机体诱生干扰素的能力,调节免疫平衡;加强学习记忆能力,促进大脑对信息的贮存;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兴奋心肌,改善心肌缺血状态;促进各类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和成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升高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增加自由基的清除;补充多种微量元素,维持细胞正常代谢;具有强壮和促雌激素样作用。

治疗衰老病症

呼吸道感染、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慢性肾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症、软组织性腰腿痛。

著名老中医祝谌予称黄芪为“补药之长”。实验证明黄芪能够促使细胞生长旺盛,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老年机体衰退,防止或减轻疾病的进程,从而延长寿命。

常用量

抗老健身,每日3~10克;治疗老年病,每日10~15克,大剂量可用至15~50克。益气升阳宜炙用,固表利水托疮宜生用。

便方举例

1.黄芪茶(《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黄芪6克。加开水150~200毫升泡茶频服。益气升阳,健脾补肺,利水消肿。用治:①心功能不全,胸闷心慌,气喘乏力,下垂性水肿;②高血压病,头晕头痛,心悸失眠;③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代茶饮用,可预防复发。

2.黄芪饮(《中药志》):黄芪15克。隔日1剂,加水煎服。10日为1个疗程,停药5日后再行第二个疗程。益气固表,预防感冒,用于体虚自汗,平日容易感冒者。

3.黄芪膏(《黑龙江中医药》):黄芪1000克。冷水浸泡,煎煮4次,药汁混和,加温浓缩至稠厚约500毫升时,加入白糖,搅匀成膏。每次25毫升,温开水冲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15~90日。健脾补肾,利水消肿,用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持续不退。

4.凌芪防桂汤(《祖传秘方大全》):凌霄花120克,黄芪90克,防风4克,桂枝4克。以上药物用去油的母鸡汤煎煮,一次服完,出微汗,5日服用1次。补元气,通经络,用治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言语不利,口角歪斜。

5.黄芪莪术汤(《上海中医药杂志》):黄芪30~60克,莪术10~15克。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早、晚温服。益气活血,用治慢性胃炎,气虚血瘀,胃脘刺痛或刀割样痛,痛处固定、拒按,食后胃脘胀闷不适,倦怠乏力。

6.扶正抗毒饮(《湖南中医杂志》):黄芪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早、晚温服,30日为1个疗程。扶正祛邪,用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肝功能正常,无临床症状者。

用量

每次5~15克。黄芪除药用之外还可食用,炖肉、泡酒、炒菜、熬汤皆可。如进行治疗,用量请遵医嘱。

禁忌人群

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者均禁用。

毒副作用

黄芪毒性很低。小鼠口服黄芪每千克体重75~140克,观察2~7天均无不良反应,此剂量比人的口服利尿有效量每千克体重0.2克大数百倍,临床大剂量30~120克亦少见明显的副作用。惟妊娠7个月以上不宜连续服黄芪,易发生过期妊娠、胎儿过大、产程延长等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