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情

 360摘手卢 2020-12-05

第一幅作品《秋叶》

廉抗美老师:

《秋叶》很漂亮的秋叶,深色的树干和背景衬托出了秋叶花般的艳丽。设置尚可,主体清晰,衬景虚化,提名直白。
1、感觉两边粗壮的树干挤压了作为主角的一丛黄叶,可考虑二次构图,去掉左边的两个树干,突出主体,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中间黄叶有些过曝,后期可以稍微压一下高光。
后期调整后的效果见下图:

艾静老师:
一入秋,北京就变成了北平。北平的秋有多美,郁达夫会告诉您,老舍也能告诉您。
老舍说,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郁达夫说,他愿意用寿命的三分之二,留住北国的秋天。
北平的秋来得深沉,更有韵味,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作者发现树下的树叶正黄,通过拍摄、后期处理,画面虽不是荡气回肠之大作,但小景中浓郁的善感情怀表达得恰到好处。
左侧树干略有剪裁空间,剪裁如下:

邵晓霞老师:
此作品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后期可进一步调整,以突出重点,我主张不裁剪,给主体留下空间。见下图:

艾静老师:
所以我也没敢多剪裁,还是喜欢原有的空间感,只是把左侧稍微去了一点点。


崔伟立老师:
看到这幅作品时,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摄影人在总结“摄影改变了什么”这个话题时,总会说:摄影,给了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有人说:摄影,改变了我观察这个世界的的方式。这幅作品就很好地对这样的总结进行了非常到位的阐释,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思考。
举一反三,将我们的镜头对准身边的事物,摄影自然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美的发现和对美的赞扬。
仔细赏读作品,我对技术上产生了一些疑问,创作当天的天气以晴为主,但片子却很暗,查看后台数据,作者在索尼平均测光的基础上进行了负二倍的曝光补偿。将作品导入PS补回二倍曝光后才发现,取景环境存在着严重的高光比,才理解了作者对摄影光线的控制与把握能力,对作品中仍然存在的极小的高光过度也又有了更深的谅解。现在我们看到的光影效果实属难得。
查看后台数据,发现作者还使用了手动白平衡,很自然就在PS中对作品进行了“降温”处理,也体会到了作者呈现如此暖色调的创作意图。
感谢并向作者致敬。
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敬请作者在下一次投稿时一定要告诉我,如此禁得住推敲的作品出自哪位老师呢?




第二幅作品《多彩的村庄》

廉抗美老师:
《多彩的村落》题名恰如其分,整个图中色彩斑斓。光圈优先,小光圈保证了景深,画面清晰,层次分明。
1、如果画面中有明显动态的物体和人,房村落中再飘出袅袅炊烟就好了,现在感觉图中缺少了一些生气;
2、可能作者想展现的东西较多,反倒使画面显得平淡了,像个明信片,缺少了视觉冲击力。可否二次构图,只选取局部(片子拍的不错,可分解出多个独立的片子),而图中的民族、宗教、色彩、层次和时代性同样也都能有所体现,例如下面的剪裁:

艾静老师:

有幸与这位作者同行,参加了崔老师2019年川滇臧之旅。
于是查找自己的拍摄记录,2019年7月22日下午13:52,在告别扎古寺后我们途经一处地方,当天天气很给力,苍茫云海间,一座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下的藏族村落静静地屹立在山脚下。
这幅作品中最吸引我注意的除了美丽的藏族村落、白塔、金寺外,便是占去画面1/2的上半部空间,那是什么呢?电网!
我想这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地方所在吧。
去过西藏的老师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除了浓郁的藏族风情,特殊的地貌特征,一路上见得最多的便是那些高耸插入云霄的电网基站。
也正是有它们的存在,我们手机信号才得以一路畅通,可以及时把当天拍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里,与家人保持正常联系。
试想,高海拔、高寒、强辐射,空气稀薄的条件下,快走几步都有可能上气不接下气,而在注意的山区里施工作业是有多么艰难。
我国国家电网工程可能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压电网工程,他们穿越了全世界最复杂、最险峻、地质最不稳定的横断山脉核心地带,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电网线路全部高跨通过,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一条条银线格外美丽动人。
他们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在不懈努力下真的实现了全西藏电网互联互通,为西藏这片雪域高原注入了腾飞的动力,为造福西藏各族群众,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借作者的作品再次向西藏所有建设者致敬!




邵晓霞老师:此作品从画面上看极符合标题,很漂亮的明信片景色。


崔伟立老师:
如果能将艾静老师的点评意见融入主体思想,重新规划一个新的标题,就彻底走出风光明信片了。




崔伟立老师:
看作品的创作数据,我倒吸了一口冷气,您有这种感觉吗?128mm的焦距上使用了1/40秒的快门速度......这万一要是手持相机托不稳,作品就直接废了。
一定要养成在取景器里观察拍摄数据的习惯!!!特别是光圈优先模式,在这个模式下,相机推算出来的快门速度决定了这幅作品的成败。
老师,要是在三脚架上拍摄,是不是可以不看拍摄数据呀?
不可以!这一点没有商量,必须慢慢养成,让观察数据变成一种习惯。
在翻读作品后台数据,作者在佳能相机上选用了“点测光”模式,这又让我心里有了一些不安。带着这个数据回看作品,也就理解了画面中那些白色屋顶白色塔身存在着极小“过曝”的原因了。
佳能用户还是把“评价测光”作为我们的常设模式吧,它的测光侧重可以跟着相机的对焦点移动,比“点测光”好用多了呢。
相信会有很多老师夸赞这幅作品的优点,我就偷个懒吧,综合给出80分,相信作者会原谅我没夸作品。




邵晓霞老师:那就要求作者在拍前多思虑一下了。
崔伟立老师:
如何让风光照拥有思想性,是咱高级班的课程,作者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估计今天收到各位老师的建议后,会重新审读自己作品的。这也就是咱举办群活动的真实目的,我为人人,抱团取暖。




第三幅作品《归》

廉抗美老师:
《归》不错的人物剪影片子。
傍晚,晚霞辉映大海,父子牵手沿海边走在回家的途中,人物形态自然,轮廓分明,背景清晰干净,父亲的身影有效的将海面贯通线阻断。设置尚可,题名恰当。
1、天空比例略大,沙滩暗影略多,主体有些居中,可考虑用16:9二次构图,将天空无云之处和沙滩黑影之处做部分剪裁,将人物放在左下1/3处,看着会舒服些;
2、后期调整色调,使彩霞和剪影效果更突出;
3、海中掀起的第二层涌浪与孩子齐肩,形成不良重合,后期可以修复调整;
4、拍摄时,作者如能紧赶几步,与父亲位置平齐,将其脸部侧影拍出(能看到鼻子的轮廓),人物的剪影效果就更立体啦!

艾静老师:

画面三分法构图,中规中矩,人物略有置中,若在画面偏左一些,可能更好。
沙滩上海浪留下的旋律很是动人,反射的天空色彩很是美丽。
只是海浪线与小孩的肩膀产生不良重叠,还望以后注意。如果被摄对象是家人,可以让他们配合拍摄者多走几次来回,如果是路人,那就需要拍摄者及时跟拍被摄主体,并同时规避海浪产生的不良重叠。
关于人物状态,比较自然随意,恬静舒适的感觉作者表达到位啦。
若是一大一小有互动,可能画面内容会更加丰富,但目前这样的状态未尝不也是一种情怀的表达。
毕竟我们拍的照片不是为了参赛,也不是出影楼商业片,拍家人,我觉得这画面已经很好了。
可能拍摄时间有点晚,夕阳已经完全隐入云中,天边云层中的色彩没有刚入时那么丰富了,需要后期调整,把色彩和对比调整理出来,微调如下:

崔伟立老师:
这是典型的拍摄手机(或电脑)桌面的情景,作品一经后期PS美化,也一定能做手机或电脑的桌面。
为什么要做PS后期?
无论是银盐的胶卷时代还是数码摄影时代,前期拍摄都只是完成了整个创作过程的50%,直接把拍摄结果拿出来示人,这不过是给大家看一个“半成品”,所以不要盲目地去相信“法师们”所标榜的“直出”。
我不妨透露出一个可以“直出”的潜规则,他们的相机都被他们做了手脚,而那些手脚,不过是把后期的一些必要调整偷偷地放置到了数码相机里(高级班学员不妨再读读课件,找找那些我说的手脚)。
简单的后期调整,就可以美化作品的色调、影调、光影分布、层次对比等等,何乐不为?
简单的后期剪裁,还可以美化作品在最初拍摄时造成的构图不足,完成可以去尝试,又不难。
经过后期处理过的这幅作品,横画幅的那张可以做电脑桌面,竖画幅的那张可以做手机桌面,赶紧去做吧,真的很好看。






第四幅作品《秋语》

廉抗美老师:

《秋语》多重曝光作品,新颖的构思,作者在看到景物时肯定就想到了题名,故将两个不在一处的景物聚在了同一幅画框中,形成了秋叶与秋实的对话效果。长焦端拍摄,背景虚化的不错。
1、房瓦过于亮,与柿子照片重叠后,效果欠佳。拍摄时可以考虑把柿子的片子放在房檐下方的空间,因为那里背景虚化的不错,相对比较干净,能够突出整体柿子和枝条;
2、构图有些松散,如果柿子与银杏叶再紧凑些,对话的感觉可能会更强。
按着自己的想法试着重新调整了一下构图,虽然也不太满意,仅给作者当一个参考吧:

艾静老师:
一幅尝试多重曝光的秋意习作。
通过多重曝光,尝试把两种只有在特定时令下才出现柿子与黄色银杏叶放置在同一画面中模拟彼此交流。
虽然作者心中可能希望在情感寓意上有所对话,但就目前画面来说,仅仅是通过布局构图,通过美学,通过多曝手段在尝试对话,还没有真正发生情感寓意上的交流。
这种尝试是非常可取的,有了多曝,我们可以大胆尝试更多题材,不仅可以尝试同一时令下出现的物质,也可以跨节气,跨地域,跨空间、跨物种,通过对比、多曝、叠加,引发色彩、冲突、情感等更多方面的思考,在尝试过程中慢慢摸索,渐渐形成自己的主题。
比如红楼梦中出现的《怡红快绿》。红,代指海棠。绿,代指芭蕉。海棠在北方生长,芭蕉在南方生长,明明不相干的两个植物,偏偏出现在了一起。
再例如李清照的“红肥绿瘦”平衡中还有对比,有冲突。这都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崔伟立老师:
什么是好照片?
a. 要有一个鲜明的主体;
b. 要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主体;
c. 画面必须足够简洁。
好照片的标准要求摄影要完成减法构图。


拍摄前思考三个问题
a. 这张照片主体是什么?
b. 怎么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上?
c.画面中还能减去什么?
这些思考又一次说明摄影构图是减法。


可摄影发展发展着,偏偏出了一个“多重曝光”,这分明就是跟“减法构图”对着干嘛!
真的是对着干嘛?换句话问,摄影为什么会出现多重曝光?
如果简单回答,最少会有四个答案,其中有三个是正面的,一个是极负面的,但这个负面的,却很吸引人。
一、满足摄影构图上的需要
《秋语》就是很好的答案。多是“借个东西来平衡一下画面,进而创造或强化一种境界”,例如下图,在一片枯黄的树枝上借来一个“半月”就是想强化一种“凄凉萧条”的情绪(后期做了降低对比度和饱和度)。

二、满足摄影情感表达上的需要

玩得最好的是郎静山先生,以及在他的影响下出现的国风集锦(多重)画意摄影。
三、对现代艺术、对美术艺术的探索与尝试
推荐有取舍地赏读郑庆祥老师的精美作品
四、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不多说,市面上有的是。


我们如何玩好多重曝光?
在课上我就多次强调过:“多重曝光,如果只是简单的A+B=C的话,那我们必须在脑子里先净化和完善了C,才能去寻找A和B。”
或者是看见了A,同时又看见了B,马上就有了C的想法和意图。
总之,C才是您最想说的话、最想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
说到底,多重曝光和单底曝光是一样的,都是要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思想乱了,就什么都乱了。






第五幅作品《此岸与彼岸》

廉抗美老师:
《此岸与彼岸》世人传说:胡杨树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腐!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将胡杨树的风采展现给了读者。一侧已经枯死的树干任倔强的挺立在水边,对岸生机勃勃的一片胡杨林愈显茂盛。题名给了读者更多的解读空间。构图不错。
1、不知感光度是如何设置的,也看不到拍摄时间,感觉整体图面有些过曝。如果拍摄时光线比较强,可以用降低感光度或减曝光补偿来解决过曝的现象,亦可以通过后期压高光和降白色调来纠正;
2、调整色调饱和度把秋天胡杨树的秋色体现的更加浓郁。加重湖水和天的色彩,与胡杨树共同组成具有丰富色彩的图片。

艾静老师:
记得那年南疆之旅,新疆人曾这样对我说,被称为英雄的胡杨树,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对我来说这更像一个千年的诅咒,万物皆可轮回,而胡杨却永不坠道,独自承受这千年里的悲欢离合。
此岸与彼岸,更像一死一生间,死去的胡杨在奈河的这边,生的胡杨在奈何的那边,而我就这样静静地在岸边,远远凝望着你,与你一起守护着这片土地,任凭时光流转,岁月轮回,此情永不变。


由于镜头的选择,造成拍摄视角略平,枯树与水平线造成不良重叠,需要通过改变镜头,或改变光圈值,或改变拍摄角度来避免这样的问题。


改变镜头,使用广角镜头,可以避免不良重叠,画面更加完整。
改变光圈值,如果强化背景,可能会造成前景实,后景虚,画面发生主次关系。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虽然标题是《此岸与彼岸》,是并列关系,但也不反对用此岸来烘托此岸而形成视觉上的偏正关系。
改变拍摄角度,那就只能现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选择合适的拍摄主体,选择不会产生不良重叠的背景。


崔伟立老师:
还记得崔老师语录吗——想出彩吗?那就放弃身高1.6-1.7米的视角吧。
没办法,您看到了,我也看到了,他也看到了,大家都看到了,于是都拍了,没新鲜感了。
前景和中景交织在一起了,中景和远景又交织在一起了,现场有层次,而作品没层次了,还是身高视角闹得。
在这个取景环境里,采用低视角,减少景深范围,减少曝光量,用虚化的彼岸(欣欣向荣)了烘托高大而夭折的此岸,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视觉震撼”是取景和拍摄的重中之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雷同。




第六幅作品《光》

廉抗美老师:

《光》摄影是光的艺术,作者抓住了云层中透出的耶稣光,数据设置尚可,以高光部分为中心构图,题名点出了作者的用心。
1、感觉整个图片发白,缺乏层次感,不知测光点在哪?一般应对在云层稍亮的地方;
2、可以在拍摄时适当减曝光补偿,效果会好些;
3、根据自己的需要手动调整白平衡,要金色的光可上调到6000K值以上,要蓝色的光可下调到4000K值左右;
4、风光照片如果有美的景物做陪衬,效果会更佳。但此前景为逆光楼群,缺乏美感,可以不要或隐去。
5、后期可以通过调整清晰度、饱和度来增强光束的感觉。

艾静老师:
这幅作品,我更青睐用黑白来表现。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的眼睛对黑白灰的敏感度要高于对其他色彩的敏感度,故而,黑白灰有优先唤起视觉神经感觉的特性,于是黑白摄影是一种过滤,更加强调对比,光影,层次,更加强调对细节的把控,突出精髓,让人一眼就能进入您的主题。
后期如下:

崔伟立老师:
作者是摄影初级学员,对“摄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表达手段”刚刚有所感悟,您敢这么拍,我就敢这么给以肯定。
然后我再告诉您,拍的还不够好,没有完全理解相机的测光模式和曝光补偿之间的关系。
这是典型的“耶稣光”,说得专业一些的话,这是典型的云隙光,是从云雾的边缘射出的阳光,照亮空气中的灰尘而使光芒清晰可见。
拍摄的最大难度在于“强化呈现那道光”,精简这句话的含义,是“强化”这两个字。
只有使光束得到最大理想值的曝光量,才能完成我们所说的强化。
方法有二:
一、用点测光模式,测算画面中最亮的区域,直接测,直接拍。
二、其他测光模式,必须使用大负值曝光补偿,用最大可能控制住整张照片的曝光量,让高光区域获得合理的曝光。
具体指导:您的拍摄方式没有错,下一次记得学会使用负值曝光补偿。
留作业:重读测光模式与曝光补偿课件,然后再去完成作业。那道光在与不在都无所谓的,理论上掌握了,下次遇到了,就会拍得完美了。






微信群每周作品点评活动·征稿启事
参与方法:群友每人每周限定投稿二幅,投稿指定邮箱:2496039072@qq.com
作品要求:近期拍摄的得意作品,内容题材不限,长边像素调整为1600,加白色边框,边框内注明拍摄数据:作品名称、焦距、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 曝光补偿、曝光模式等信息,边框内不得标明作者姓名。
敬请通过邮箱署名投稿。
活动时间:每周六20:00-21:00之间群主主持活动,组织群友对5-6幅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浏览23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