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发现自己从信心满满突然变得“不会做投资了”,该怎么办?

 银缕一瞬 2020-12-05

    本周沪指大盘四小线夹一中阳,全周宽幅震荡收涨1.06%,振幅为2.31%,运行区间78.82个指数点。纵观全周市场盘面收盘特征,深市活跃度高于沪市,各大主要股指全面收涨,其中创业板50指数涨幅居前,上涨4.51%;上证指数涨幅垫底。

    在本周的操作中,相信很多投资者有些踌躇。财咖特别精选专注市场信号和交易研究的谭昊老师系列文章,从投资直觉深挖出背后的投资原理和操作心得!

    今天继续飙车,接着聊投资中的直觉。上篇专栏结尾,落到了“相应”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直觉的一种诗意表达。(点击此处可回顾)

我们重点谈两个话题。

第一,为什么有些时候直觉会比理性好用,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第二,直觉在什么时候好用?

这两个问题如果搞明白了,你将开始迈向直觉运用的高手之路。

    先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时候直觉会比理性好用?这个问题对于像我这样的理性主义者,是充满挑战也是充满诱惑的。请允许我先介绍两位我很喜欢的心理学家和科学家。

一位是我专栏中曾经提到过的格尔德·吉仁泽。他是知名的决策心理学大师,德国柏林马普所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吉仁泽提出了一个观点,直觉来自于部分的无知。

另一位是全球公认的神经科学家中的领军人物,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他提出了一个非常不同于大众的观点——我们一般认为情绪和感受是理性的敌人,但是达马西奥指出,情绪和感受虽然有时候会干扰我们的决策,但有的时候也会帮助我们做决策,直觉就跟躯体情绪和感受的参与密切相关(想想索罗斯的背疼)。

直觉来源于部分无知

    先讲第一点,直觉来源于部分的无知,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吉仁泽在《直觉》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

假如你参加一档电视游戏节目。你凭借聪明才智接连闯关,战胜其他所有选手,就等着回答那一道奖金为一百万的题。题目如下:底特律和密尔沃基,哪一个城市的人口多一些?

吉仁泽和同事就这个问题问了一个美国班的大学生,其中,40%说是密尔沃基,剩下的认为是底特律。接着,他们又问了同水平的德国班学生。几乎每个学生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底特律。

看到这里,人们也许会据此得出结论:德国学生要聪明一些,或者至少他们更懂美国地理。其实不然。他们根本不了解底特律,有许多人甚至没听说过密尔沃基。于是,那些德国学生不得不依靠他们的直觉,而不是理智。那么,这惊人的直觉背后有什么秘密呢?

    答案再简单不过。德国学生运用了经验法则之再认启发法:如果你知道其中一个城市的名字,不知道另一个城市的名字,那么,你就会推断前者的人口更多。

    美国学生不会使用这种经验法则,因为两个城市他们都听说过。他们知道得太多。大量的事实混淆了他们的判断,使他们无法找到正确答案。这时,适当的无知反而十分可贵。

    这个例子说明,直觉起作用往往是来自于部分的无知,也就是说如果你完全不知道,直觉帮不了你。如果你知道每一个城市的名字,这个时候直觉也无法起作用。吉仁泽把这种适度的无知称之为“少即是多”效应。

投资中的“绝望之谷”

    “少即是多”效应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情况下。

    首先,它可以出现在两组人员之间,其中知识比较丰富的那一组的推断结果比知识较少的那一组差——比如,在回答底特律和密尔沃基哪一个城市更大的问题上,美国学生的表现不如德国学生。

    其次,“少即是多”效应还可出现在各领域之间,也就是说,同一组人,在面对了解较少的领域时,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于了解较多的领域。比如,对美国学生进行测试,问他们美国最大的城市(比如纽约vs芝加哥)和德国最大的城市(比如科隆vs法兰克福)时,对关于自己国家的问题,他们的正确率是71%,而对不那么熟悉的德国,他们的正确率却达到73%。

    第三,“少即是多”效应还体现在知识习得上,也就是说,个体的表现先是提高,之后下降。请特别注意第三点,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加,他的水平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这一点似乎跟我们的第一感觉相悖,然而了解这一点对我们正确地展开学习非常重要。

    当一个人刚进入某个领域不久,学到很多新鲜的知识,这个阶段他的水平是迅速提高的。这个时候他还有很多的无知的部分,直觉比较容易发挥作用。

    但是随着他掌握的知识点越来越多,第二个阶段的水平反而可能出现下降,这就进入了我们通常说的平原期(或者是绝望之谷),就是越学越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然后到了第三阶段,除非他把这个领域的知识,从散落的知识点,变成关联起来的系统,甚至打造成闭环,他的水平才会再次上升。跟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张绝望之谷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的情况在投资中经常出现。通常我们说,新手的运气是最好的。一个刚进入股市的新手,他选的股票有些时候比老手还要好。但是随着他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有一个阶段可能越学越不知道该怎么做投资了。

    在这个阶段,他接触到了太多的知识,直觉消失不见了。除非他再度花极大的时间精力,把所有相关知识掌握得足够深,并且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和交易闭环,他的水平才能够再次上升,但进入这个阶段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你了解了这一点,如果你发现自己从信心满满突然变得“不会做投资了”。不要惊慌,那是你进入了投资中的“绝望之谷”(第二阶段)。

情绪快速决策效应

    再来看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的研究:情绪和感受在帮助我们做决策中的作用,这往往是跟直觉是有紧密联系的。

    达马西奥提出了躯体标记假设。该假设认为情绪位于推理回路中,情绪可以帮助决策,而不是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只会干扰决策。

躯体标记假设认为,有机体用情绪来标记特定情境或特定行为的可能结果。有时候情绪标记的过程是相当明显的,如通过“直觉”的方式;有时候标记的过程是隐秘的,如通过位于意识水平之下的信号,这些隐秘的信号可能是神经调节反应,如多巴胺或5-羟色胺,这两者都可以改变表征选择的神经元的活动。推理中使用的知识也同样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通过直觉来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直觉是一种快速认知过程,我们通过直觉快速得出结论而无需通过逻辑知识的中介推演,而情绪在直觉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这并不是说中介步骤的知识是缺失的,只是情绪带来的决策太直接、太快速,以至于没有多少知识来得及进入心智。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直觉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以上谈到了为什么直觉会比理性好用的两个理论根基,第一是吉仁泽提出的“少即是多”效应,第二是达马西奥提出的情绪快速决策效应。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相信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直觉时灵时不灵。因为直觉本身的这种不确定性,导致我们在使用直觉的时候往往好比赌博式的下注,心中忐忑不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另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直觉在什么时候好用呢?

    详见明天的内容


对冲基金经理

短期成功靠运气

长期成功靠概率

    谭昊,彼得明奇资产管理创始人、量化交易者;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对话私募掌门人》特邀专家。“RIH投读会”创始人,会员皆为国内一线投资家,出版《优势投资法则》,被多家投资机构列为内部必读书目,曾任知名全国性财经媒体执行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