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上京戏开山祖师头把交椅的票友第一人:张二奎

 cxag 2020-12-06

   (摘自《京剧票友史话》)

对于京戏开创时代的老生“三鼎甲”,后世文牍多以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之序排名,而且在某些颇有影响的史类典籍中,对三杰中的程、余两位皆有独立篇章论述,唯张二奎与其他略弱一筹的名家并叙一章,且言简文疏,造成张氏位逊程、余二位的假象。然而翻阅梨园史籍,却发现事实恰恰相反。“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都门杂咏》)。这是一首于道咸时期流传京城的打油诗,其对于张二奎的艺术地位给予了最准确的描述。

  的确,在张二奎下海之前,在京城戏迷中最受欢迎的是春台班的原汉调老生余三胜。余三胜在前三杰中年龄最长,他较程长庚大9岁,较张二奎大12岁。由于汉调带来了以男性角色为核心的演出形式,加之余三胜在声腔曲调上的变ge,所以身为老生的他在京城出名也较早,故而出现了“而今特重余三胜”的戏曲市场行情。这首打油诗没有提到后来备受京戏界推崇的程长庚,根据史籍分析,程长庚此时在京城梨园的名气还不大。

  然而张二奎就不同了,他似一匹横空出世的hei马,取徽、汉二派之长并糅入京腔,自登台伊始便赢得戏迷无数。他下海后在和春班领衔主演《取成都》,其饰演的刘备扮相雍容气势不凡,未及张口已显儒将神采,一曲高昂更展di王之风。正因为如此,后来有文人对他评价:“演剧者神动天随,观剧者心倾满意。”青春帅气,气宇轩昂,嗓音洪亮,唱功新颖……张二奎的出名伴着他的登台同时而来,一时间,他成为京城戏迷的主要谈资,更成为一代年轻戏迷追捧的偶像,“年少争传张二奎”之盛赞绝非虚誉。

  张二奎的下海使和春班人气大增,在票房收入上一跃成为四大班之首。1845年,张二奎离开和春班,成为四喜班的头牌主演和领班人。这时候,正值壮年的余三胜以其丰富的舞台经验正驾驭着春台班与四喜班分庭抗礼;比张二奎戏龄更长的程长庚于发愤数年之后也已经接任三庆班的头牌。然而,在演出效果上,这两位北上艺人与下海票友张二奎似乎依旧有着一步之遥——这从当时流行的另一首打油诗中可以反映出来:“四喜来了张二奎,三庆长庚皱皱眉,和春段二不上座,急得三胜唱两回。”

  失去了张二奎的和春班于此后不久即画上句号,而张二奎后来被推举为精忠庙会会首也说明了他的艺术造诣和市场红火程度都位居三鼎甲之冠。的确,谁也没有想到,在沧海横流的中国近代文化史册上,当国粹京戏艺术拉开帷幕之时,能够以艺服众坐上开山祖师第一把交椅的居然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年少下海票友,虽然无论年龄或者艺龄,张二奎皆在余三胜与程长庚两杰之下。

  程长庚在前三鼎甲中成名最晚寿命又最长,他较张二奎多活了20年,较余三胜多活16年,所以他在同光时代受到梨园广泛拥戴。固然有后人把“京戏鼻祖”“开山祖师”之类的桂冠全都戴在他的头上,但以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则可能对研究和认识京戏历史引起误解。因为京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宗教,催生这一国粹艺术问世的绝非个人建树而是一代艺人的集体之功,这其中身为第一代京戏艺人中的翘楚、下海票友张二奎的巨大贡献绝不可被低估或淡忘。

  张二奎的一鸣惊人,一方面固然有他个人的天赋做资本,从另一方面说,数百年古都文化的影响和其个人文化底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科班出身的艺人文化基础都比较差,他们练功学艺时唱段多是一句一句跟着前辈si记硬背学成,在唱词与剧目方面变化不大。票友则不然,张二奎即是自幼接触四书五经,而且对京言京味京腔京韵十分熟悉,所以他下海后不仅在演唱上创造出干净利索的重气喷字唱法,更是下功夫亲自改创剧本,演出以后自然大受观众欢迎。张二奎写过连台本戏《彭公案》和清装戏《永庆升平》,后来成为京戏谭派看家剧目的《问樵闹府》京戏本子也是由他改编。至于他自编自演的《四郎探母》不仅打下了奎派唱法的深厚根基,而且百余年来一直久演不衰,成为梨园史上最早的经典剧目。

  这一段艺术生涯,至少又为张二奎带来了两个第一,即票友下海后创立流派第一人和中国京戏舞台演员自撰剧本第一人,他在京城戏界的威望很快如日中天。当红之时,张二奎又做了一件事——他在咸丰初年离开四喜班后与大奎官刘万义合作成立了一个双奎班,其声名不逊于时下久负盛名的三庆、四喜、春台等老班子。

  确切地说,双奎班是中国第一个以纯京戏演出登上戏曲舞台的戏班子,在它之前成名的以三庆为首的一些京戏班子其实都是从徽班演化而来。双奎班是京戏问世初期最不可忽视的班社之一,它由一代京戏开山宗师张二奎亲自创立、领班并出任主演,在中国京戏史上翻开了洋溢着青春色彩的一页,也成为中国票友史上最骄人的重要事件之一。

  唱则大气磅礴曲高入云,扮则精致传神俨如王者,加之能改会编,又将对历史人物的感觉融于表演之中,所以张二奎虽然在道咸年间的京戏舞台上与余三胜、程长庚三足鼎立,但唯其独享“剧界状元”美誉,这正是他被其时梨园行公推为精忠庙会会首的根本原因。

  作为同一历史时期的超一流演员,张二奎与余三胜、程长庚曾经多次同台献艺,史籍所见他们合作演出最多的剧目是《战成都》。数年之后,张、余、程三人同台的《战成都》演到了紫禁城里的咸丰皇di面前,其精彩艺技令咸丰皇di拍案称绝,并当场御封他们为“老生三杰”。虽则同赐三杰之冠,咸丰显然还略为有所偏爱。他对于扮相庄重、气质华贵唱功又平和大方的张二奎印象极佳,在得知其兼具精忠庙会会首的身份后还赏了他个四品顶戴。

   ……

  遗憾的是,张二奎的舞台生涯只有20年左右。1860年秋天,张二奎的母亲病故,他为了弥补因自己下海给老母亲造成的伤感,故而大办sang事在沿街搭建多处祭棚,不料却以“做优伶潜用官宦排场举动”而获罪。在发配边庭的路途中,张二奎又被地方官员逼迫唱戏,他郁愤难抒便一病不起,大约在同治三年(1864)去世于北京通州。“二奎今日已沦亡,三胜由来没准常”(《都门杂咏》),这两句竹枝词恰恰形象地记述了前三鼎甲中的张、余二人在同治初期的一亡一病的状况。

  张二奎的早殇,使得这位票友出身的京戏大师未能搭上同光年间更为绚丽的京戏舞台,致使其个人星光色彩在京剧史上日趋黯淡。张二奎si后,由程长庚接替了他原在精忠庙会会首的职务,稍后没几年余三胜也撒手归西,从此程长庚独占鳌头,成为梨园敬仰的一面旗帜。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过了若干年,程派的领军大旗却由票友周子衡高高举起,而余三胜的孙子余叔岩也是在票友王君直和陈彦衡的帮助调教下才成为民×早期四大须生中的“da哥da”。时过境迁,老生前三鼎甲三派归一,居然都是在票友的创建、传承与授艺下才得以在中国京剧发展的洪流中延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