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云晓老师生活感悟系列(九)

 花晨月夕1234 2020-12-07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主要教育著作有《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遇见文学的少年妙不可言》等。主要音频课程《孙云晓36堂家庭教育通识课》《孙云晓:9个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48集)已在喜马拉雅等平台上线。

孙云晓生活感悟893

     在预防病毒感染期间,父母们把保护孩子视为第一要务,这符合儿童优先的原则。但是,既要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要发展孩子的心灵需求。据2020年2月4日《北京晚报》报道,8岁的任靖彤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致敬!居委会”大妈”》。她是在跟居委会主任闫晖阿姨通过一次电话,知道她一直坚守岗位并十分忙碌。于是,她就与妈妈讨论,知道了居委会更多的事情。一个8岁孩子都在观察,高年级中小学生会有更深入的思考。由此想到,他们多么需要有人引导其观察和思考,这远胜于课堂上和书本上的学习,对其了解真实的世界提升社会化水平影响巨大。

孙云晓生活感悟894

  父母们一般都知道习惯重要,可总是感觉培养孩子好习惯很难,而防控疫情为养成好习惯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因为形势严峻人人重视。比如,勤洗手、出门戴口罩等等,既有政府要求和医生忠告,还有爸爸妈妈带头示范,孩子也就容易做到。其实,宅在家里防病毒,如何积极乐观的生活呢?还需要养成阅读、写作、做家务、媒介信息真伪辨别等习惯。问题在于,习惯培养不能只是提出要求,或者只是行为训练,而要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环节下功夫,才可能真正养成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好习惯。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孩子了解好习惯为什么重要,产生兴趣与感情,并知道该怎么做。防控疫情期间,如果能培养孩子养成几个终身受益的好习惯,父母们何乐而不为呢?这也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家庭教育。

孙云晓生活感悟895

病毒来了,生死变得近在咫尺,不能不思考人生的价值。就生活与事业而言,干得猛不如干得久,长久才能慢工出细活,品出人生的味道,所以长寿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成就。但是,并非所有的长寿都值得追求,因为人生有价值比长寿更珍贵。所谓价值就是将自己的潜能优势变成现实成就,并且有益于他人与社会。多少无名的父母辛勤养育出优秀的孩子,多少无名的教师引导培育杰出的学生,多少无名的医护人员抢救了一个个生命,这些都是崇高的价值。从苏东坡到鲁迅均非长寿之人,其实他们比太多的人更长寿。诗人臧克家解读的好: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就是人生价值的巨大差异。人生珍贵而短暂,童年只有一次,所以忠告天下父母与教师,千万不要压制孩子们的兴趣与梦想,要相信孩子具有无限可能!(写于2020年2月8日元霄节之晨)

编辑秦远晴(愚公)

 学术顾问

  魏书生     钱梦龙      赵忠心

  罗崇敏     张志勇      孙云晓 

  唐云增     聂振弢      周同宾

  总策划     秦远晴(愚公)

  主     编    陈   曦

  摄影编辑   张殿举

 第72期(总第267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