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宗不读书?《禅林宝训》,这本经典告诉你真相

 李秀笔记 2020-12-07

提到禅宗经典,我们直接想到的是六祖慧能的《六祖坛经》,此书流传最广、影响范围也最广。由于六祖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于是,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个错觉,认为禅宗不读书。而历史上真实的禅宗高僧大德,却是通达孔孟之道和道家的博学大家。尤其在读《禅林宝训》时,这种体会更加深刻。

《禅林宝训》源自宋代,千年来盛行于禅林,是一部常被忽略的禅宗经典著作,记录了禅宗南岳下一派黄龙祖师等人的遗训。说是遗训,真的翻开读起来才发现其中妙趣横生,典故故事寓教于乐,并不死板生硬。

祖师大德的原文开示,让人感到开卷有益。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宋朝时期的我国本土佛教宗派,已经完美的融合了我国道家思想、儒家文化与佛家修行。

读此书,能让我们对禅宗有一个更直观真实的认识。禅宗,并不是不读书的禅宗,而是通达孔孟之道,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禅宗。书中的明教契嵩法师等人,无一不是通晓儒释道三家的高僧大德。

具体来说,书中尤其讲究“道德”。很大篇幅都是在讲做人的“道和德”的问题,其对“道德”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可以看作是对道家文化的继承发扬。书中很多文字和观点的出处都来自《周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举例来说,《禅林宝训》共六篇,其中有一篇的内容专门来讲道德。直接提出了人生在世道德为本的思想。明教契嵩法师说:“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意思是说,世界上最最尊贵的是道,最美的是德。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伯夷和叔齐虽然饿死在首阳山,人们却愿意用他们在比喻自己,而夏桀、商纣王等人虽然在世是王,后人却耻于为伍。

再比如其中有一个故事,讲到真净克文禅师,本来克文禅师之前说过,甘愿隐居不愿出世。后来洞山宗没人主持,只能请克文禅师出面主持。路过师兄景顺和尚那里时,景顺和尚写了一首诗如下:

诸葛昔年称隐者,茅庐三顾出山来。

松花若也沾春力,根在深岩也著开。

全诗大意是景顺和尚打趣克文禅师,如同诸葛亮一般,本来自称隐者,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山来。这件事就像松花一般,扎根在深山里的岩石上,到春天也会开出芬芳的花朵。

其中,以春天的松花来比拟有德行的人,寓意着有德行的人,时机到了必然要彰显。景顺和尚看似戏言,其实是通过这件事,在颂扬有德不孤的道理。“德不孤,必有邻”这个道理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必然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一起。得到师兄的如此赞誉,克文禅师自然称谢不已。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时期的禅宗完全融合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精髓。这个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其中既有自然之道,也有为人之道,还有儒家《论语》的思想内涵。当然,其中也体现了禅宗修行的顿悟法门。儒释道三家,说明了一件事,具备德行是首要条件。如果一个人有德行,功成名就的时机到了,挡都挡不住。当然,说不好有人读此诗,还能开悟智慧。

读此书,我们会发现真实的禅宗将道理讲的很通透,有案例、有趣事,有细节,直接将佛家的道理和修行方法都讲明白了。这一点上与《心经》、《金刚经》的讲法有很大的区别。《禅林宝训》直接进入了佛法的应用层面,直接讲述怎么做人、怎么修行,而不是纯理论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